No15(四月刊)「研修生」大餅各校搶!

陸生成搖錢樹 大學教育「在商言商」

世新大學被爆出去年12月時,為了邀請短期交換的陸生來台「交流」,與大陸校方簽訂了一份「研修承諾書」,內容明白寫著:陸生來台後「課程內容不涉及任何政治敏感活動」,「不從事任何有關『一中一台』、『兩個中國』、『台灣獨立』等方面活動」等文字。經媒體披露後,引發社會各界譁然與熱議,這份研修承諾書更被稱之為「一中承諾書」。

幾天後,整個事件如滾雪球般越滾越大,政治人物與媒體持續披露。原來,為了招攬「大陸研修生」,而與大陸校方簽訂類似「一中承諾書」的學校,不只世新一家而已,在立委要求教育部通盤清查後發現,台灣超過三成以上的大學,在與大陸大專院校洽談合作、招攬陸生來談的過程中,都曾簽署了類似「一中承諾書」。

從中國官方與校方的角度來看,透過讓大陸研修生前來台灣各大學進行為期一學期的交流活動,並藉此機會要求台灣校方,保證陸生在台課程不涉及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確實是作為整體統戰工作的一環。然而,真正更需要探究與深思的是,台灣究竟為何會有如此多大學,甘願輕易放棄無論是口頭上、抑或是實質上的「學術講學自由」,只為爭取讓陸生研修生來台就讀?

「研修生」產值佳各校搶

自2011年開放陸生來台就讀大學以來,來台陸生的身分大致分為兩類,第一種是來台灣攻讀學士或碩博士學位,至少會在台灣停留二至四年的「學位生」,另一種則是以學術交流名義來台,僅會在台灣停留最長六個月(一學期)的「研修生」。

以人數來看,每年來台完成註冊的學位生陸生人數,從2011年首年的近千人,增加到超過三千人,截至去年累積停留在台的學位生總人數將近八千人。然而,數量上占最多數、而且年年呈現大幅增長的,則是短期「研修生」。至去年為止,短期研修生人數已經成長到超過三萬四千人,占了在台陸生的八成以上。

相較於學位生招生,需要提供更強的誘因與競爭力,以吸引真正願意來台灣長時間攻讀學位的陸生。僅來台最長半年的短期研修生,對台灣各大學、尤其是這幾年來逐漸面臨少子化衝擊,導致生源不足困境的私立大學,門檻更低,更容易透過與大陸大學洽談交流合作的模式,直接引進對台灣有興趣的陸生。

更吸引各大學的是,每收進一位短期研修陸生,一學期就可以為私校帶來五萬元左右的學費收入。簡單初估,光一年3.4萬研修生就替台灣大學,帶進超過17億元的學費收入!這都還沒計算研修生來台後,學校通常會一併收取宿舍、教材等相關費用,也正是大陸研修生所能帶來的「總產值」讓台灣許多私校趨之若鶩。

穩賺不賠的生意

更重要的是,這筆收入,甚至幾乎完全不需成本。一位國內大型龍頭私立大學、負責國際交流業務的主管坦承,招攬大陸研修生幾乎是筆「穩賺不賠」的生意,因為現況上多數學校並不會替,人數眾多的大陸研修生另行開課,而是讓來台的陸生,跟著台灣學生一起選修,本來校方就已開設的既有課程。一位在私校服務長達20年的教師感嘆著說:學校的心態簡直就把這些大陸研修生,當成是天上掉下來的「搖錢樹」。

對不少私校而言,大陸研修生的學生人數、以及其為學校所帶來的財源,都是極為可觀的。根據教育部所提供的最新資料顯示,104學年度銘傳大學、世新大學、朝陽科技大學、中原大學與文化大學,都已經招收了超過上千名以上的大陸研修生。若以大陸研修生與學校學位生的比例來看更是驚人,以明道大學為例,全校學生人數不到5600多人,但104學年度竟然招收了將近1000名的大陸研修生,研修生的比例竟然幾乎已達學生人數的五分之一。至於老牌私校世新大學,全校學生人數約1.2萬人,一年同樣招收了超過1600名以上大陸研修生,研修生所佔比例達13.8%。對世新大學校方而言,大陸研修生光是學費,就為學校帶來超過8000萬的收入。其他包括中華大學、朝陽科技大學與銘傳大學,大陸研修生人數也都已經接近全校人數的9%。

表一、104學年度招收大陸研修生比例最高的前五所大學

學校

學生總人數

研修生人數

研修生占比

明道大學

5571

982

17.6%

世新大學

11850

1636

13.8%

中華大學

8473

761

9%

朝陽科技大學

16349

1420

8.7%

銘傳大學

19413

1638

8.4%

資料來源:教育部

表二、104學年度招收大陸研修生人數最多的前五所大學

學校

大陸研修生人數

銘傳大學

1638

世新大學

1636

朝陽科技大學

1420

中原大學

1341

中國文化大學

1091

資料來源:教育部

教育部不管!高教淪商品

對上述這些將陸生視為搖錢樹,並且越來越依賴大陸研修生的大學校方,費盡心力引進陸生來台,其實根本與高等教育的國際交流無關,而是將其視為生財賺錢之道。在這種的商業邏輯底下,也就不難想像,為何台灣各大學願意對大陸校方所提出來的條件設定隨意簽署,談什麼「學術講學自由」對這些大學的主事者而言實在是顯得有些可笑,所謂的「一中承諾書」不過就是商場上的「在商言商」。

坦白說,台灣各大學這種「辦企業」而非「辦教育」的經營模式,反應在大陸研修生上,不過也只是冰山一角而已。若要真的追根究柢,過去幾年教育部的立場與政策,其實不但沒有打算匡正,這種讓國際學術交流淪為商品的趨勢。相反的,甚至在制度設計上進一步,推進讓高等教育成為商品化,一切運作遵循市場邏輯的歪風。

辦學品質?誰管!

舉例來說,基於確保大學辦學品質,教育部對各校學生與教師的比例(生師比),訂有一個最低標準。然而,讓人無法理解的是,對於各校人數不斷擴張的大陸研修生,教育部竟然認定不須,列入生師比計算時學生總人數當中。換句話說,一所大學無論收進再大量的大陸研修生,在教育部的標準底下,也可以不需要多增聘用任何一名教師。再者,對於某一大學所能夠收進的研修生數量,教育部一樣是抱持著各校「各憑本事」極低管理態度,因此,一所連台灣本國學生都面臨嚴重宿舍容納量不足的學校,還是可以繼續大量收勢必住宿大陸學生。凡此種種,其實都是教育部帶頭傳遞給各大學一個明確訊息:開放陸生,無非就是開放一筆生意。

一位這幾年來教過數百名陸生的教師不諱言指出,如果教育部這種放任、甚至鼓勵各校,將高等教育視為商品販售的態度沒有轉變,「一中承諾書」看似荒唐,但恐怕也只會是台灣高等教育各種光怪陸離現象之一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