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片來源:高等教育產業工會臉書
教師轉業 政府給魚也要給釣竿
少子化海嘯來襲,教育界人人懼怕的「一0五大限」終於來了。教育部公布一0五學年度大學校院有一五一個系招生掛零,顯示國內高教生源不足現象嚴重,短期內情況若沒有改善,勢必有大量學校需要退場。初步估計,約有一萬二千名大學教師會面臨失業,占全國四萬八千位大學老師的四分之一影響之大,相較上次國道九百多名收費員的處理過程,已讓新政府焦頭爛額了,如今上萬名教師的失業困境,將會對政府造成更大壓力,不容忽視。
高等教育供過於求
我國高教供需失衡,造成萬人失業窘境問題,並不是一朝一夕或天災事變所形成的,絕對是人謀不臧所造成的。早在一九九八年歲次屬虎,因民間習俗影響,當年新生兒大量減少五萬多人,各界就已提出生源將會不足的嚴重警告,但政府卻一再地因循怠惰,不敢嚴肅面對問題來大力推動大學校院退場機制,並嚴格控管博士班人數成長。轉眼間漫長的十八年過去了,一事無成放任問題惡化,造成今日不可收拾的局面。監察院應該介入檢討,公布歷任教育部長曾為此,到底做過何種麼努力,或提出任何因應的措施,以釐清責任政治。
面對一五一個系招生掛零現象,教育部提出妥善安置退場學校失業教師,明年起可先向退場基金借支所需經費,並開始每年減少博士班招生名額,積極推動產學研連結,並鼓勵老師轉入產業界等因應方案。這些作為給人感覺仍是空話,無法有效解決問題。
轉業給魚也給釣竿
為了解決此問題,因應出生率降低而導致失業的教師,可為三類年齡群;第一類:瀕退或已領退休俸的第二春就業者,前者可給予優退誘因,鼓勵提早退休,因一位資深教師的薪水,約可以聘用一點五個新進老師,優退給付並不會增加政府負擔。後者係因目前公立學校退休轉往私校,或專任轉兼任任教的情形相當普遍,阻礙年輕學者的任教機會;因這類人員經濟壓力較小,應明令禁止退休者再佔教職缺;該等人員若仍有貢獻社會能力,可以鼓勵往業界發展,另闢人生舞台,而把工作機會讓與年輕者。因禁止的規定只要行政命令即可,技術上難度並不高,估計可空出三千個教職缺。
第二類:四十五歲到五十五歲、具有業界經歷後進入學術界者,這類人員是最具有轉業潛力的一群,正值壯年且距離退休仍有一段時間,容被業界所接受。教育部應訂定具體的輔導轉業辦法,並成立專責的媒介單位,有效地把高階人力資源注入社會各個領域,預計以輔導轉業四千名為目標。
第三類則是三十五歲到四十四歲,教學年資不到十年者;這類人員處境最慘,往往是各校裁員最優先的對象,但他們常常也是上有父母、下有幼兒,加上房貸也還未繳清,經濟壓力最為沉重的一群。教育部要發揮「以工代賑」的精神,針對年輕學者研究能力正強的特質,責令國家教育研究院速推出幾個大型研究計畫,吸納這一批失業的學者,可減少社會問題,並一舉提升我國教育的基礎研究水平。
至於最重要的經費來源,以教育部每年高達二千五百億預算規模,只要各單位檢討杜絕浪費百分之二,即可挪出五十億元。若以每位資淺教授的人事及行政費一百萬元估算,就可提供五千名人員的就業支出,並不需要另外去排擠國家其他經費,就可解決少子化帶來的教育界事業問題。此大型計劃可以十年為期,因為十年後已有一批老的教授退休,配合新進博士生的供給控管,市場高階人力供過於求的現象就可紓緩,這個計畫也不會成為無底洞,造成國家永遠的負擔。
簡言之,將少子化可能造成大學教師失業問題,透過不同分類的群組,依其特性分別提出三千、四千、五千等不同的增加就業機會,可未雨綢繆,讓即將發生的社會問題加以因應。1930年代史達林曾經狂言「死一人是悲劇,死百萬是統計」,曾被批評為冷血。對照於萬人失業問題,我們認為一個人失業可說是學非所用,要自行承擔;但一萬個人失業,絕對是政府的責任!如果政府再長期不作為,造成問題惡化,相信人民不會無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