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合耐鹽植物與環境改善 打造地層下陷區造林新模式

新聞中心/陳美華

【林業資訊】林業試驗所針對地層下陷及土壤劣化地區,推動一項造林新模式,結合耐鹽、耐淹浸的樹種選擇與環境改善,尋求提升生態多樣性與固碳能力的造林新模式,以實現碳匯增長及生態多樣性共存的雙重目標。

    林業試驗所四湖試驗站於民國82年成立,位於雲林縣四湖鄉的林厝寮,屬於典型的濱海地區,年降雨量80%集中在每年5月至9月,而10月至翌年4月則為乾旱期。該地區早期主要以木賊葉木麻黃和山木麻黃進行造林,並針對不同品系和種源差異做研究,逐步發展一套應對海岸風害及土壤鹽化的造林技術。隨著時間推移,該試驗站在海岸防護和生態研究方面已累積顯著成果,然而站內靠近海岸的木賊葉木麻黃防風林,因地層逐年下陷且長期淹水,造成大量樹木枯死,形成一片「白木林」景觀。根據地層下陷防災資訊網數據顯示,民國81年至111年間,四湖地區的地層累計下陷約60公分,對於生態環境及防風林的影響顯著。

    為因應這些挑戰,林業試驗所嘉義研究中心與育林組共組研究團隊,112年冬季啟動全面環境優化與造林復育計畫。首先,清除四湖試驗站因長期淹水而死亡的木麻黃林,並透過挖水溝和築土堤的方式提升地勢,來促進地表水排放並減少土壤鹽化。研究團隊雖利用自然降雨將表層的鹽分稀釋,但土壤含鹽量仍然極高,因此在這樣的鹽鹼環境下,選擇耐鹽和耐淹水特性的植物成為關鍵。為此研究人員選擇了白千層、土沉香、穗花棋盤腳、苦檻藍、苦林盤、欖李、海茄冬、披針葉紐仔樹、紅海欖、銀葉樹及黃槿等11種被認為具有適應惡劣環境潛力的海濱植物進行混合密植,不僅耐鹽耐淹,還能在較高的含鹽量土壤中存活。

為促進苗木的存活率,穩定土壤並減少地表鹽化,研究團隊選擇不同的植距,例如1 m×1.5m1m×1m的排列方式,測試不同密度的植栽效果;還施用蚓糞肥改善土壤結構,並在土壤表面覆蓋稻草蓆,減少水分蒸發和降雨引發的土壤侵蝕等方式來提升土壤環境,進而支持苗木的生長。

    直至113年夏季,造林栽植工作順利完成後,隨即開始生長監測工作。初步的生長數據顯示,植栽成效顯著,苗木存活率達80%以上,反映出此次造林方法在惡劣環境下能兼顧生態和經濟效益的的適應性和效果。其中白千層由於具備速生特性,其地徑生長最快;其次是披針葉紐仔樹、苦檻藍及苦林盤,這些樹種具有優異的固碳效果,能夠適應惡劣環境,在碳匯增強方面的潛力明顯。

    林業試驗所進一步說明,此計畫的植物選擇包括耐鹽、耐淹的本土樹種,如黃槿、苦林盤和紅樹林植物欖李等,並搭配速生的外來樹種,如白千層和披針葉紐仔樹,研究團隊希望這樣的組合不但能提升碳匯效益,還能增強整體環境的生態韌性,為地層下陷或土壤劣化地區提供參考模式。未來,試驗站將持續進行苗木的生長監測,根據苗木成長狀況與環境變化進行補植和土壤調整,以持續優化造林地的生態條件。試驗站計劃將這些造林經驗編輯成技術手冊,供其他受劣化影響的地區參考使用,並期望在技術擴散方面有所突破,幫助更多地區改善生態環境和應對氣候變遷挑戰。

    林業試驗所指出,此次造林新模式,不僅是造林技術上的突破,更是對抗氣候變遷、恢復生態的重要示範。試驗站結合多元的耐鹽耐淹植物,配合科學環境改善措施,為地層下陷區域探索出一條可行的復育之路。這樣的造林方法,不僅增強碳匯能力,還能豐富生態多樣性,未來若能在更多地區推廣,將有助於提升臺灣沿海生態的韌性,為土地復育帶來長遠且正面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