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2(一月刊)關廠之後公益何在?

透視台化彰化廠關廠爭議

設立於1965年營運至今超過半世紀,有台化「起家厝」之稱的彰化廠,由於無法在期限內取得彰化縣政府的燃煤許可證,去年9月30日被縣府要求停止運轉,目前台化正面臨了停工關廠的命運。

這起關廠事件,一路以來風波不斷。在台化停工前,地方環保團體率先發動了一場大遊行,在9月18日當天,號召逾4000多名的彰化居民走上街頭,反對台化繼續燃煤,毒害健康;在停工後,台化工會也分別於10月4日及15日動員了3000和5000名來自各地台塑的員工及眷屬到縣府抗議,要求應續發燃煤許可,讓台化復工以保障台化員工的工作權。

關於台化彰化廠關廠事件所引發的爭議,首先就是台化燃煤所造成的健康及環境保護問題;再者是停工關廠而衍生的台化員工工作權問題;最後則是關乎彰化都市規劃和發展問題。從這些爭議中,我們又可見到像是環保與經濟發展;健康與工作權;縣府與台化彼此間的衝突與矛盾。

台化空污惹人嫌,長期暴露有風險

在環境及居民健康的爭議中,台化廠最為人詬病的地方就是,其三座燃煤汽電共生鍋爐所產生的空氣污染,可能對於居民與環境所造成的傷害。燃煤鍋爐所排放的二氧化硫不僅是造成酸雨的主因,長期暴露下也會造成人體呼吸系統的疾病,根據台大公共衛生學院副院長詹長權的研究發現,距離台塑六輕工業區10公里內區域孩童,由於處在二氧化硫的高暴露區,其罹患過敏性鼻炎、支氣管炎和氣喘的風險較高。同時這些排放的二氧化硫也將會更進一步形成有「健康隱形殺手」之稱的細懸浮微粒(PM2.5),而PM2.5在國內外的公共衛生及流行病學界,都已有大量的研究資料指出,它與呼吸道、心血管疾病和肺癌之間有高度的風險關係。

燃煤售電牟利,污染全民買單

此外,台化另一個讓人難以接受的地方就是,以它實際上所需的工業製程,並不需要使用、燃燒這麼多的生煤,但它卻倚靠著燃煤售電來獲利,用犧牲全民的健康、環境來買單。過去台化因為「化學纖維」製程需要蒸氣,所以藉由燃煤汽電共生系統來產生能源,然而這項主要業務雖早已分別移至寧波廠和六輕廠,但是其在燃煤的使用量及排放量上都未因此而減少,反而是藉由「超量」(超越其工業製程所需的能源量)燃煤發電來盈利。

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前年和去年台化售電比例約佔五成,今年則是高達八成三。對此,台化副總洪福源雖出面澄清,指能源局售電八成三的說法有誤,因為能源局只計算了兩座鍋爐的蒸氣發電量,應以全廠三座鍋爐為分母計算才正確,並指出其中有一個鍋爐是完全不外售。但照洪福源的說法,台化售電雖不到六成,但是卻也間接證實了,台化確實有「超量」發電轉售牟利的問題(至少超發有五成的電力)。如此的售電規模,也是台化會被直指形同「燃煤發電廠」的緣故。

環保v.s產業發展難兩全?

在健康和環保爭議的發展下,衍生出有兩組矛盾,其一是環保與產業發展,其二是居民健康與台化員工工作權。如何看待這樣的對立呢?首先在討論環保和產業發展的問題時,人們時常忽略一個視角,即是「可持續性發展」(Sustainable Development)這樣一個觀點——但這並不意味著,是要反對工業化與現代化進步性,或是和脫離社會實際需求(不論是就業或是生活需要)的一種「反發展」環保觀點。

兼顧環保及健康風險是必須履行的「企業社會責任」

以石化相關產業來說,以往在計算其經濟效益時,經常是缺乏將「外部成本」,例如污染和人體健康,這類難以恢復的耗竭和傷害包含在內。原則上,就一個以可持續發展為目標的產業或個別企業而言,它必須履行社會責任,亦即它要求企業在考量利潤的同時,還需兼顧勞動人權、環境保護及公眾健康福祉等社會公益性。

回到台化彰化廠的爭議來看,類似台化「超量」燃煤售電的情事,當然不能被允許,而縣府環保局以台化不符合其過去在「環境影響評估」時所承諾的燃煤含硫量標準為依據,來拒發許可一事,從單一企業的利潤角度來說,或許嚴苛,但如果將健康風險和環境成本考量進去的話,則是一個必要的把關。

員工工作權v.s居民健康權無可解?

「為保障台化員工的工作權」一直是台塑高層向縣府和中央喊話,以及對社會大眾說明續發燃煤許可的重要依據。然而,停工和關廠,並非停用燃煤鍋爐後,直接和必然的後果。因為只要台化願意改善現況,它可以增加脫硫設備、降低含硫量,重新再提出申請。或者,更進一步選擇其在1999年時,曾自行提出過的能源替代方案,即採取含硫量遠低於燃煤的燃氣方式,來驅動汽電共生系統,它仍然是可重新復工。但歸根究底來說,就是在既有利潤的衡量下,台化選擇了不願承擔和提高其對於污染和健康的風險成本。

在這個因素下,台化員工的工作權,被緊密地與台化利益扣連,從而也與居民也形成了對立的僵局。而這樣的僵局一定程度反映了,當前環保公害運動與工會運動彼此的局限性,即在彼此的認知和訴求上,都未能充分的將問題的矛頭共同指向台化資方。

少了大煙囪,難道只為土地炒作?

「為了彰化未來的發展,台化沒有理由留在彰化市區!」、「未來都市計畫後彰化台化廠會100%做商業區」,縣長魏明谷的這一番話,讓隱身於台化彰化廠環境和工作權爭議背後涉及的都市發展及土地利益問題浮上了檯面。

一個難以兼顧健康和環境風險的產業對於都市發展,固然已是難以為人接受的都市發展選項,然而一個缺乏社會公共討論及公益目標的都市計劃,又是否是一個符合都市持續性發展的替代性方案呢?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

台化彰化廠關廠一事所引發的各種矛盾,具體該如何解套,可謂問題重重、難關處處。如何讓好空氣、符合公益的都市發展、產業的轉型升級和人民工作機會得以尋求一個良好的平衡,仍持續考驗著縣府、台化資方及包括台化員工在內的彰化的民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