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強產銷調節 打造台灣新「蕉」點

立法委員 蘇震清、陳其邁、莊瑞雄、蔡易餘、王定宇、蔡培慧、陳明文 聯合新聞稿

今(6/26)立法委員 蘇震清、陳其邁、莊瑞雄、陳明文、蔡易餘、王定宇及蔡培慧共同召開「加強產銷調節 打造台灣新『蕉』點」記者會,針對香蕉盛產造成價格崩跌的問題,要求農委會加強農產相關資訊透明化、強化產銷能量調節,而台農發作為台灣農業行銷國家隊.,更應積極創造更多的出口市場,作為農民最堅實的後盾。

蘇震清委員表示,近日來香蕉價格不斷滑落,甚至幾乎要不敷成本,農政單位應積極協助農民,行銷優良農產品。台灣過去素有香蕉王國之稱,但現今國內甚至是外銷市場卻都在急速萎縮當中,如何為包含香蕉在內的各項農產品拓展外銷顯得相當重要。蘇震清委員也特別邀請到蕉農到場表達幾項訴求:除希望農糧署能協助推廣當季的優良農產品外,也希望農糧署能提早有「預警」機制,提早告知農民可能會有產量過剩的問題,使農民可以配合減少種植;而台農發公司應積極協助台灣農產外銷、開拓長期穩定的外銷市場,為民爭利,並避免契作生產回售衝擊國內生鮮市場,而遭質疑與民爭利。同樣是蕉農的邱先生也表達希望政府單位能協助相關副產品,如香蕉澱粉、冰淇淋等相關的製品。

農糧署副署長蘇茂祥回應,農糧署過去一段時間已啟動相關因應措施,例如與我國各大超商及超市通路合作,透過更多單只、單把的銷售方式,擴大國產香蕉的內需市場,未來也將持續進行企業訂購、產製加工品的措施,例如從青香蕉萃取出的香蕉抗性澱粉、香蕉乾、香蕉泥等加工品。而在外銷的部分,農委會則以3000公噸作為年度目標。透過國內外各項行銷系列活動,積極推廣品質優良的台灣蕉,農委會有信心能保障農民權益。

莊瑞雄委員表示,台灣香蕉的種植面積約1萬6千公頃,年產量約35萬公噸,政府卻以3000公噸作為目標,差異相當大;又每當香蕉盛產期,農民就必須面對價格可能崩跌、辛苦種植卻可能血本無歸的風險,這些都顯示政府還有相當大的努力空間,除了通路商之外,也可參考日本透過漫畫《美味大挑戰》行銷各類料理的方式,思考更多合作行銷香蕉的可能。

蔡培慧委員認為,產銷調節至少要做到三件事,首先,政府可透過適當科技(如大數據)或與農會合作調查,進行產量預估,從生產端進行產銷調控,及早做出因應;第二,則是應加強消費者與農民的連結,如國內市場販售的香蕉來源是契作或是大量採購,決定了消費者購買香蕉是否能確實使農民受惠,而外銷通路則強調規格化的需求,並符合消費者對於完熟的期待,運銷的方式更是政府應大力協助的部分;第三,如何使消費者感受到香蕉的價值,長期的推廣計畫是必要的,例如韓國的香蕉牛奶,透過明星代言的宣傳策略,也成功的將香蕉牛奶塑造成明星商品。

蔡易餘委員則認為,去年風災造成台灣香蕉復耕期趨於一致,產量過剩完全是早已可以預期,農糧署卻未能及早提出因應計畫,台農發公司的效果也完全沒有發揮,每年香蕉盛產就必須面對這樣的輪迴,蕉農處境使人相當心疼。未來政府應提出新的一套因應機制,包含產量調節及鼓勵加工,減輕蕉農的焦慮。

王定宇委員說明,今年六月中旬香蕉產地的價格在一周內從每斤20元跌至8元,完全不及成本所需的每斤15元,不僅是農民,連帶對小盤商也造成影響;而在今年春節期間,媒體也曾報導香蕉價格每斤破百元。王定宇提醒農委會,從每斤破百到每斤8元,如此暴漲暴跌的價差當中是否全然為市場機制?抑或是有人為因素所造成?農委會無論在內需或外銷上,都應加強產地及末端價格的連動及穩定,確保消費者所花費的價值能回饋給農民。

陳其邁委員指出,2003年我國香蕉外銷總量為33,161噸,2015年則下降至1,585噸,高達20倍的差距。而我國對日本的出口,台灣在2013年的10億日圓,至今2015年僅剩下6億日圓,市佔率僅剩下0.61%。陳其邁委員說明,這顯示台灣香蕉王國的稱號在日本早已不復存在、台灣香蕉的競爭力不斷流失,如何提升台灣香蕉輸出的競爭力,是刻不容緩的事,這也顯得台農發公司的角色更形重要。台農發作為台灣農業行銷國家隊,應該率隊與國際間其他香蕉生產國。

如厄瓜多、瓜地馬拉、菲律賓等國競爭,而不是在香蕉價格暴跌後,使立委們必須要當起叫賣哥,台農發卻回到生產端與農爭利。陳其邁委員強調,這是「產銷體系」都出現了問題,農委會應從生產過程、行銷與國際貿易等各層面協助農民,重振香蕉王國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