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前瞻計畫中各大項建設論述,主是以投資各式硬體建設為主要支出。(圖片來源:前瞻基礎建設計畫專區)
計畫應求永續 投資必須苦民所苦
行政院3月份公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預定2025年前,投入總經費達新台幣8000億元以上,此計畫將涵蓋綠能、數位建設、城鄉建設、水資源環境建設及軌道建設等5大項目。其中綠能建設方面編列243億元、數位建設461億元、數位建設460.69億元、城鄉建設1,372億元、水資源環境建設2,507.73億元、軌道建設部分比重最高達48%,金額為4,241億餘元。
政府核定2017年至2024年,特別預算合計8,824.90億元,後續年度也編列經費1,384.93億元,總計畫金額高達1兆209.83億元。政府估算8年間,將帶動民間投資1兆7,777.3億元。依國發會過去估計,每擴大500億元,公共建設投資,可提昇當期經濟成長率 0.38個百分點,遞延效果可提昇後2年經濟成長率 0.19及0.18個百分點。
舉債投資非特效藥 政府須謹慎處理
國際貨幣基金曾分析,基礎設施需求不足的國家,增加公共投資可擴大經濟成長的乘數效應,主要因為目前先進國家借款成本低,且面對需求疲弱,提升公共投資效率,將使長短期產出水準提升。但是,擴大公共投資絕非是挽救景氣的萬靈丹!當政府債務占GDP 比率過高國家,持續擴張財政恐將面臨更大的投資成本,造成更龐大債務壓力的惡性循環。
世界經濟不景氣,外需減少,民間投資不振時。政府必須在有限的預算範圍內,增加投資性支出,才能對總體經濟有較大的幫助。從過去政府舉債編列如此龐大計畫的經驗中,例如新十大建設、愛台12項建設、往往會遭遇如地震或是天然災害等…緊急事態發生時,無預算可動支的窘境,長遠看來亦可能將排擠到社福及教育等其他經費編列,政府單位不可不慎。
「前瞻」硬體投資為大宗
綜觀前瞻計畫中各大項建設論述,主是以投資各式硬體建設為主要支出,例如在綠能項目:主要是以獎勵投資風電廠與太陽能光電等綠能硬體設施等…為主要投資項目;數位建設方面:絕大部分經費仍歸類於雲端資料中心、寬頻上網環境、智慧城鄉生活應用等。
仔細觀察數位基礎建設的規畫,政府簡報中提及2025年數位經濟,將達GDP比重25.2%左右,但依舊以數位光纖骨幹及相關硬體建設為主要導向。如更深入了解數位經濟的內涵,則著重於數位人才培育及數位科技跨域應用等範疇,可為未來發展數位經濟有更清晰的發展規劃。
另外軌道基礎建設方面,編列的4,200餘億的預算中,依照我國國情主要經費以徵收土地列為最大支出,其餘經費才是投入軌道建設興建所需,軌道等交通建設最重要的是,後續運量的規劃與培養才可能永續經營。
柯文哲市長: 軌道建設可能慘賠
日前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曾公開表示「淡水輕軌營運後,有可能賠到不省人事!」。柯市長此話並無稽之言,以鄰國日本為例,在規劃新建一條路線時,在規劃階段均經審慎計算,沿線人口就業就學狀況、各站區產業狀況與在地學校位置,居民生活型態等…經過完整的財務試算後,才能評估出新建路線未來營運,何時才能達成損益兩平的情境,也就是財務試算中所謂自償率的計算。
如運量不足時,理應配合沿線都市計畫進行調整,新設站區都邊的土地規劃與招商計畫,應在路線規劃時一併處理。反觀我國大型交通建設─台灣高鐵,過去在評估高鐵運量時,就發生過初期運量不足的窘境,當時在評估北高航線是以班班客滿,並在評估之時,將高速公路上小客車運量,全數轉成高鐵客源進行試算。
但後來因產業外移嚴重、景氣逐步趨緩,社會結構逐漸少子、高齡化社會等多重因素下,導致高鐵在營運初期,3到5年間虧損連連。此外在站區發展方面如桃園、新竹、台中、嘉義、台南等高鐵站區最精華地段,通車後10年間仍屬荒蕪。
依照日本新幹線新設站區發展的經驗,政府若未能適度投入相關公共建設,幾乎都因土地價格逐年高漲,導致後續門檻增高,民間資金更無法投入建設。更不論如去年新建成的苗栗、彰化及雲林等站區周邊狀況,高鐵站區精華地段開發方式也仍未改變,待全數站區開發完成尚需數十載,再再不利於高鐵股東投資回收期程。
圖說:台北市柯文哲市長,曾公開表示「淡水輕軌營運後,有可能賠到不省人事!」 (圖片來源:邱水文)
超高齡社會來臨 門對門服務更迫切
以目前政府所規劃軌道建設,是以未來30年,軌道運輸發展願景進行規畫。但在國家發展委員會所公布,人口與人力推估資料可發現,我國在未來5-9年內人口成長將由正轉負;民國150年時人口總數將為1,710萬人至1,910萬人之間,且是超高齡社會結構。在超高齡社會人口結構下,民眾所需要的旅運方式應屬於門對門的服務,也就是從自家門口到目的地,門口間的運輸服務,並非以軌道運輸為主要搭乘方式。讓人懷疑,政府在規畫之餘,是否考量到未來人口結構轉變及人口總數減少狀況?
以日本現今狀況來觀察,高齡化社會下,因為醫療社福等資源集中度及生活機能便利狀況,大多數人口將更集中於都會地區,而非近郊。政府應重新檢視,目前各縣市現有公車路網,以高齡者及行動不便者的角度,審視規畫公車專用道,公車班次重新配置,擴大中小型巴士或是復康巴士等多樣化交通工具,或輔以GPS定位系統與開發共乘APP等軟體,獎勵自駕車或是計程車投入共乘制度,提供地區性更為完善的交通網絡。
建設應永續而非GDP 投資不是養蚊子
完成地區交通後,再輔以當地軌道建設,依人口及就業狀況衍生的使用量、每公里運價費率及後續如站區土地開發及維運等…才能確實掌握出各路線,優先需求狀況與未來成效。過去因受限於各統計數據收集不易,無法透過大數據分析方式進行交通分析,但是政府E化之後,有更多方式可模擬出實際況狀,透過詳細情境的模擬分析,將可降低軌道建設投資風險。並應配合思考興建完工後,將如何維持基本運量及創造就業及收益。
當政府推動前瞻基礎建設時,應考慮GDP效果是否具有長遠性,而非一次性的效益。未來又將如何用續經營?不然淪為屏東五里坪機場「蚊子館」,指日可待!政府該思考如何更多樣化的模式,來規畫建設符合未來的社會,例如採用BOT(興建、營運、移轉)、BOO(興建、營運、持有)或是OT(政府興建後委外經營)模式來進行規畫,並適度開放並導入民間資源投入公共建設。
圖說:日本新幹線經驗,政府若未能適度投入公共建設,幾乎都因土地價格逐年高漲,導致後續門檻增高。(圖片來源:JR新幹線)
檢視過去台灣大型BOT建設中,如台灣高鐵或是台北大巨蛋中契約中缺失項目,審慎規範官方與民間之權利及義務,可降低政府編列特別預算,支應大型建設壓力,亦可由權利金的收取帶來穩定的財源。
導入民間資金 共創雙贏
民間資金投入大型公共建設,可由民間企業所具有的創意與活力,提升大型公共建設的服務水準及範圍,民間企業也可因交通建設帶來龐大人流與金流,建構出新的商業行為與模式,也間接帶動當地就業,對於政府及民間創造出益處。
目前土地政策之下,土地徵收已由公告現值,轉為市值徵收,未來政府在推動大型公共建設,勢必需投入更多土地徵收經費,除建設預算暴增外,也易排擠到真正投入建設所需經費。
政府若能採用以地易地的方式,並以未來社會人口狀況的角度,重新盤點目前規畫之機關用地或學校用地等實際需求,並透過都市計畫變更等方式,釋出國有土地,提供因公共建設被徵收土地民眾,有補償金外選項,也可降低公共建設預算金額,政府可將資源做更有效率配置,可促成土地有效利用及開發,創造出政府與民間雙贏的局面。
投資不是開工剪綵 政府須考量民情
以目前經濟發展的課題來看,企業及民間所面臨缺水、缺電、缺工、缺土地以及薪資成長停滯、物價飛漲等切身問題。當前政府規劃「前瞻基礎建設計畫」中,未能窺見解決當前,民間企業與人民迫切需要方案。
多年以來,政府一直維持以往一貫思維,只要投資大型硬體公共建設,即可解決產業發展與民生議題。以過去經驗來看,投資大型公共建設,對於當前國內所面臨的經濟問題並未能有所改善,民眾僅見,中央及地方首長爭相出席開工剪綵!
交通建設雖然對於地方帶來便利,但從高鐵各站區發展經驗也可得知,大型交通建設未完善配套措施,對於當地城鄉發展將不具任何成效,最後僅增加銷售題材及價格,建商獲利。建議政府應深刻反思民間企業發展,所需是什麼?民眾日常生活欠缺什麼?而非一昧著重於投資大型公共建設。
從台北市區捷運系統到五楊高架興建期間為例,所增加的就業名額,幾乎被外勞所占去,對於本國勞工毫無任何益處。政府耗資數千億前瞻基礎建設,人民卻未能帶來幸福的感受,更值得政府再次省思。
圖說:台灣高鐵,過去在評估高鐵運量時,就發生過初期運量不足。(圖片來源:台灣高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