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三月刊)血汗消防拿命賠?

圖片來源:搶救消防員臉書

事多人少裝備缺 消防員在呼救!

民眾什麼時候會撥打「119」?一般來說,只要不是警察管轄事務,民眾遭遇無法處理的突發狀況時,多數人第一反應就是撥打「119」求救,其中包含各種的天災人禍,諸如風災、地震、水災、火災、車禍的救援,以及各種樣貌的緊急救護,可謂包羅萬象,無奇不有。此外像捕蜂、捉蛇,雖非消防員的權責業務,但卻理所當然地被視為消防的工作業務。

台灣,整個社會運行,可說十分仰賴於消防公務體系提供的服務,不過台灣消防人力可說是相當嚴重短缺,普遍基層消防員的勞動處境是既高壓又過勞。

超人般的高工時

多數基層消防員,原則上屬於「勤二休一」,也就是必須連續工作48小時,才能休息24小時。只有消防人力相對多的縣市(不等同於人力充足),例如台北市、高雄市、嘉義市、桃園市,其消防員是「勤一休一」:工作24小時,休息24小時。

以平均月工時來說,消防員高達360-480小時,相較一般公務員每月工時176小時,相距最高達2.7倍。儘管超勤工作約180-300小時,但實際上他們最多也僅能領取到100小時為限,最高1.7萬元的超勤津貼(加班費),由於這筆超勤津貼是以基本薪資計算,而基本薪資與年資相關,所以年資淺的菜鳥消防員工時長,但超勤津貼卻不到1.7萬。

新屋大火凸顯消防短缺

新屋保齡球館大火,突顯除消防業務吃重,但人力卻短缺的後果及嚴重性,造成了六位年輕的消防弟兄殉職。這起令人悲痛的事故,在「何以在無人受困的情況下,指揮官仍冒險派員進場救火」及「避免消防水車火勢波及,火場仍有消防員時,卻移動車輛以致水線斷水,降低人員的逃生機會」質疑下。雖逾2年多,火災現場指揮系統疏失的責任探究,台灣司法仍未有最終判決。

除了人力不足外,也凸顯了另一個消防體系大問題,即裝備的不足和缺乏檢修。新屋大火後,熱顯像儀不足問題引發了各界的關注。熱顯像儀被喻為消防員在火場的眼睛,它能夠透過紅外線感應,讓消防員在濃煙中還能辨識火場的狀況,可以有效協助救人和逃生工作。

不過,一具所費不貲30萬元的熱顯像儀,在拮据的消防預算下,整個桃園地區,在新屋大火發生之際,只有3具熱顯像儀,即便是台北市也只有6具熱顯像儀!而消防衣上,就可明顯發現消防裝備短缺。一般來說,消防員都只有一套的消防衣帽鞋可用,同時這些裝備又缺乏穩定的經費及定期檢修、保養和汰換,以及甚至有不耐燒的問題,令不少消防員在火場能否保護自己都成疑慮,為求自保,許多消防員還是以自掏腰包的方式,來提升裝備的安全性。

總結來說,造成人員殉職結構性因素就是消防短缺。這六位殉職的消防員,分別就來自四個分隊,便反映了發生在各個火警現場的不合理常態及各消防分隊的人力不足,一場火警的消防人力,往往是混合編制,然而彼此缺乏訓練和默契的隊伍,有消防員指出這根本是「賭命救火!」。這六位平均年齡為24歲,均缺乏實務經驗的消防員獨立進入火場,沒有任何資深隊員帶隊,更是凸顯了人力不足的狀況。

消防吃緊能解?

台灣整體的消防人力究竟有多吃緊呢?根據消防署103年度的統計顯示,如果要讓全台消防員,工作一天、休息一天,那麼消防人力理論上需要28,978人,但目前(截至105年12月底)全國各消防機關在總預算員額為15,501人,實際員額只有14,037人,缺額比例高達50%,將近15,000人!此外,從每位消防人力服務的人口數來看,我國消防人力的配置,明顯不及歐美和東亞的各大城市:根據消防署103年度的資料,以人力配置最多的台北來看,1名消防員需服務高達1,677人,而紐約是519人、東京是731人、香港是735人、新加坡是925人、倫敦是1107人。在勤務繁重、人力和設備不足的工作環境下,越來越多的基層消防員選擇,向社會大眾和執政當局發出了呼救聲。

「補足缺額」不該是口號

各地方首長在殉職事件發生時,都積極表示會努力補足人力、更新設備,內政部也明確指出,107年就會補足消防人力缺額。然而,不論是中央或地方主政者口中所謂的「補足缺額」,其實指的都是在不擴大員額編制和預算、不改變連續工作48小時,排班制度前提下的人力填補。

以內政部次長花敬群所說,兩年後將補足1,500人缺額的目標來看,這數量恐怕僅符合目前各縣市的預算編制員額,這樣標準甚至仍不及既有消防署編制員額上要求的4,000人缺額,離消防署計算讓消防員能縮短工時(勤一休一),距離減輕工作負擔效果15,000人缺額,更是足足有10倍的差距。

消防員的犧牲殉職,是惡火無情、天災無義所致嗎?消防員所發出的呼救聲,社會大眾聽到了嗎?如果消防勤務繁重、人力不足,以及裝備缺失的問題無法實質解決的話,那麼消防員賭命救災悲劇只會一再重演。消防的呼救,提醒中央及地方首長,不要「今天公祭,明天忘記」,唯有政策上有制度性的改革,才能真正保障消防員的權益,以及人民的生命財產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