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4(三月刊)「依法休假」 與血汗勞動

圖片來源:臺灣鐵路產業工會臉書

台鐵一場休假 揭露政府階級立場

今年春節已過許久,但有一群為了在春節時得以休假的員工,至今卻仍被其雇主恫嚇威脅,祭出「曠職處分」,要其「為休假付出代價」?

這群員工你我平日都會接觸到。他們是任職於「台灣鐵路局」的一群年輕站務人員。過去一年來,他們為了和台鐵局高層談判,修改不合理的排班方式,以及要求補足人力、減少普遍性的加班狀況,組成「台灣鐵路產業工會」以各種方式表達基層勞方的訴求。然而,作為「百年老店」的台鐵局,似乎難以聽進這群年輕勞工的呼聲;漸漸地,勞資雙方的摩擦日益增加,此次台鐵產業工會策劃於春節時「依法休假」行動,更是直接讓衝突,暴露在全國大眾的面前!

作為蔡英文政府上台後第一個春節,其核心的國營事業之一,台鐵就爆發了此一大規模的勞資爭議,引起各界矚目:新政府能否拿出什麼方法,妥善地來回應基層勞工的不滿?

「依法休假」問題在人力!

客觀來看,此回台鐵產業工會所發動「依法休假」行動,因為發生在民眾最需要大眾運輸工具時的春節時進行,難免引起大眾的質疑。但在法理層面來看,「依法休假」行動的確是站得住腳,並非是雇主或官方得以片面禁止的行為。

問題在,勞動法上台鐵員工作為「公務員兼具勞工」的身份,受到勞動基準法的保障。而勞基法第37條明文規範:「內政部所定應放假之紀念日、節日、勞動節及其他中央主管機關指定應放假之日,均應休假。」換言之,春節作為國定假日,本來即屬勞工應享有的放假權益。如果雇主非得要求勞工在這天出勤,應當經勞工同意才行,而且依法應當視為「加班」給予補償,而不該當作是「理所當然」,或以種種「這行本來國定假日就要上班」的說詞來搪塞。

部分輿論批評「這樣以後國定假日,豈非大家都沒有火車可以坐了?」,其實是混淆了勞工休假與事業停擺兩件事。沒有人說台鐵員工有依法休假的權利,就是要國定假日交通事業必須停擺!此兩者並非必然劃上等號。

或許依舊有人質疑:不能強迫員工加班,假日要怎麼營運?其實,只要看看民間各種「全年無休」的事業,如連鎖便利商店國定假日時如何營運,就會知道這從來不是問題。實際上,當確定了員工的休假權利後,資方自然會被迫拿出更好的條件,來和員工協商怎麼給更多的加班費,換更多的補休,來請求員工在國定假日出勤。或者,他們會意識到必須增聘人力,讓排班上更具有彈性,也減輕長期性的員工過勞加班問題。

顯然,種種把「依法休假」和「犧牲民眾權益」劃上等號的說詞,要不是沒有清楚了解爭議所在,就是刻意模糊焦點。搞不清楚的名嘴或許會這樣帶風向,但作為政府,也隨之起舞,一齊試圖把輿論引到「台鐵員工依法休假就是自私自利」的方向,不但其實踐踏了勞動法律專業,背後多少也反映了,政府在勞資兩者立場上,其實無一貫思想,不足以公平對待勞工權益。

缺乏勞權觀念的政府

去年六月,華航空服員集體罷工,總統蔡英文第一時間對媒體發言:「如果不是忍無可忍,沒有一個空服員會走向罷工。」,這番言論不但讓諸多採取行動的空服員們深感認同,而且其開明言論也贏得了社會大眾讚許,「彷彿這位新上任的總統,真的和過去的不一樣」。

遺憾的是,民進黨政府對於支持勞工爭取權益的言論,似乎並沒有打從心底的真誠認同。爾後,先是在「砍七天假」與「一例一休」的修法爭議中,屢屢與勞工團體發生衝突,仗著國會優勢而強渡關山,遭到批評親近資方作為「和過去國民黨沒有兩樣」。而在復興航空無預警停業、上街討資遣費的勞工面前,民進黨政府也只有兩手一攤,也無任何積極作為。

除此之外,近來新上任的勞動部長林美珠,面對客運業長期過勞的狀況,竟然認定「司機沒有握著方向盤的時候,就可以不算工作時間」,形同為客運業者開脫責任,引起社會譁然。無怪乎自身的國營事業台鐵爆發勞資爭議,政府則是乾脆以資方的面貌向社會大眾喊話,絲毫不從基本的勞動法律權益角度來宣導。

這樣形同前後矛盾、缺乏勞權觀念的政府角色,無疑是讓已經嚴重不平等的勞資關係,繼續雪上加霜,已經有全面檢討的必要。

罷工只是手段而非猛獸

面對惡質的勞動環境,以及親近資方的政府,勞工會採取集體行動來捍衛權益,絕非「毒蛇猛獸」,反倒該被當作必要的社會進步力量加以看待。蔡英文總統年輕曾留學英國,肯定也曾遭遇過地鐵或鐵路員工罷工行動。直到今日,倫敦地鐵每年仍幾乎都有因勞資談判破裂,而爆發一日以上的罷工活動,固然會造成大眾的不便,但其基於爭取勞工權益為目標,罷工往往也能獲得市民理解與支持。發生罷工時,民眾各自得做好其他因應方式,而鮮少有人會跳出來高分貝批評罷工行動。

為了爭取勞工權益而發動的罷工,這在歐洲可說是稀鬆平常會發生的狀況,在台灣卻被政府屢屢抹黑為「缺乏敬業精神」、「傷害乘客權益」,或者批評「要罷工,也不可以選在過節返鄉的國定假日時」殊不知,罷工正是需要倚靠傷及資方的營業利益,才能有足夠的籌碼逼迫資方妥協,對交通事業勞工來講,選擇營運最熱門的時刻採取罷工,往往勢不可免,問題是在資方如何妥善因應。

罷工畢竟只是手段,目的是在維護勞工權益,讓資方妥適考慮工會提出的訴求。各國的歷史經驗中,只要資方不過份惡質,種種罷工活動往往也會在勞資重回談判桌後中止,一時受影響的工商社會秩序,不會是長久狀況。相對地,長遠來看,藉由這樣一時的不便,勞工集體才能擺脫個別勞工難以與資方議價的困境,讓整體受雇者的利益獲得提升。

「罷工」,此歐陸已有百年以上爭取勞權傳統,在台灣這塊島嶼,卻依然要一再受到官方杯葛與嘲諷。只能說,這或許就是台灣勞工處境落後先進國家眾多原因之一。如蔡英文總統所言,在勞資之間拉扯和爭議,政府應當是「公親」,而不該是「事主」。那麼,蔡政府至少就該拿出中立的立場,來正常看待勞方發動的爭取權益行動,而不是站在資方立場,引導輿論來譴責勞方。何況,此回台鐵員工採取的「依法休假」方式,甚至連罷工都還不是。實際上,也只是讓消費者得要「至自動販賣機購票」,而根本沒有損及任何交通權益;要爭取的,也不過是既有勞動基準法上的權益。政府真要論理,絕非再替台鐵局幫腔作勢,聲稱員工行動是「曠職」、「尊重台鐵局對員工採取的處分」這種立場,或許能一時壓低台鐵勞工的聲勢,但絕對無助改善台灣勞工的地位。

告別「過勞之島」台鐵開始

我國自2016年1月起,已經實施了週工時40小時的制度。2017年更是實施了「一例一休」。在這樣的規範下,所有行業都該盡可能的合乎40工時規定,加班應是例外,更不該存有不加班就要被懲罰的心態。作為核心國營事業之一的台鐵,當前站務人員平均週工時達55小時以上,日夜輪班,簡直是向台灣的勞動基準打了一巴掌。

在假日仍堅守崗位,是敬業也是工作美德。但當一個公家事業體,長年不補足人力,以不正常的班表壓榨員工營運時,更重要的美德,該是挺身而出做出改變。台鐵年輕員工的行動,不過是台灣工人試圖努力掙脫「過勞之島」的一個縮影,未來究竟如何發展,還有待全體受雇者的團結行動,來促成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