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四月刊)小英政策主帥張景森談台電

改變運作模式 化敵為友

2016年對民進黨而言,是歷史性的一刻;它從在野身份,到取得完全執政、全面綠化台灣政治版圖。對於其重大主張「2025非核家園」,意即:未來十年內,核四封存,核一、核二、核三將陸續除役,民進黨的準執政團隊已進入倒數計時的階段。所以,民進黨的執政思維強調政策的連貫性,並輔以犀利明快的行動力,如讓迫不及待的老百姓真正看到改變,也感受到改變後的成果。

蔡英文政策辦公室執行長、被預定為新政府政務委員的張景森,似乎深諳其中精髓。張景森在二月下旬於中央研究院內舉辦的「台灣太陽光電產業高峰論壇」上發表專題演講時,論及在民進黨主張的「2025非核家園」政見上,台電可說是最大的敵人,但未來,要改變運作模式,面對電業改革,是將台電視為「夥伴」,而非改革的對象。

張景森接政務委員 被賦權擔重任

張景森所指的「改變運作方式」,不只是針對台電,他還提及行政院政務委員的角色。過去,政務委員負責協調各部會,但不具實權,因此,重大的國家行政業務只限「談」的層面,無法進入落實執行。張景森強調,日後政務委員將被賦權,有實權可以推動政務。看來,張景森對自己即將接任的「政務委員」,清楚理解該有的角色扮演;政務委員具有推動政務的實權,才可望改善諸多政務停滯不前的窘境如電業改革。

至於面對台電,張景森有什麼快打策略?他的王牌正是「化敵為友」,在此原則下,改變遊戲規則。張景森表示,以往,於核電掛帥的政策氛圍下,台電不只與民進黨為敵,更與所有綠電業者為敵;台電的全副心力投注在推動核電,忽視其他再生能源的開發;台電內部的績效設計管理上,也與綠電脫勾,基於此設計不良的運作結構,綠電做愈好,台電就愈嘔。

場內痛宰對手 場外吹哨子

在台灣電力事業發展上,因台電的獨佔身份,導至所有能源創新、多元化的政策,形同虛設,對於改善台灣電力來源過度倚賴化石能源的失衡局面,也成為毫無療效的安慰劑。根據目前的「電業法」,不論電力來源為何,台電是唯一的買主,而台電又同時兼負發電、配電、輸電等所有角色,自己在場內打球,自己又在場外吹哨子,形成標準的「裁判兼球員」。

尤有甚者,「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再賦予台電更大的權力。根據「再生能源發展條例」,台電同時扮演綠電發展的管理角色,意即從申請、建廠、並聯、發電等一連串的程序,都必須經由台電拍板後定案。

以推動能源創新多元化而言,台灣電力事業的運作架構,確實是荒謬至極。張景森強調,面對台電轉型,重點不在於找一位好的董事長,或是組一個好的董事會,而是改變既有的運作架構,著力於建立明確的績效管理指標制度(KP1)。

建立夥伴關係 導正傾斜電業結構

張景森說明,從發展綠能、管理節能、儲能、進行系統整合等各個面向,為台電訂定明確的KPI,並且緊密追蹤,再將台電的?勵報酬也與這一套KPI連結,也就是說,藉由改變遊戲規則,將台電由綠電的敵人轉變為朋友,當台電的綠電做得愈好,它的績效就愈好;這時,台電自然有動力導正傾斜的電力結構。

解決綠電發展的困境,修改「電業法」仍是重要前提。張景森表示,電業法的修改方向,將台電的任務集中於受電和輸電,至於發電部分,則開放自由化,以充份釋放民間的創新活力,為台電與民間再生能源發電業者營造利益與共的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