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四月刊)台電的角色,夥伴或敵人?

在台灣,「反核」、「擁核」,論戰已久。但當新政府高舉「2025年非核家園」的政策大纛時,已準備強勢終結台灣內部的「核」戰;更說明未來十年,當核四封存,核一、核二、核三陸續除役下,再生能源的發展,要以跑百米的速度衝刺。只是,此時的「擁核」主力──台電,如何配合政策急轉彎,一一推翻「擁核」時對電力發展、缺電危機等等一連串的主張、調查報告和論述,還得確保雙腳不打結?動靜間,都成了話題。

台灣缺不缺電?台電踹共!

「缺電」、「漲電價」,一直被反核人士形容為擁核派所祭出的恐嚇技倆。台灣究竟缺不缺電?曾有網友打趣的說:「這個問題,就像問:『你家缺不缺錢一樣,很難回答。』」在2016年台灣總統大選前,這道命題,是擁核、反核兩派人士勢均力敵的攻防焦點;但當1月16日後,民進黨拿下執政權,競選過程中,英仁配喊出016116的「2025年非核家園」政見,成為新政府明確的政策後,所有人的目光對準台電,向來以電力供應吃緊、限電風險大增的強烈論述反制廢核的台電,這回,該如何不著痕跡,收起義正詞嚴、準備向新政府陪笑臉?

一般老百姓關心的民生事務,玩笑不得。電是人民生活的一部份,缺電、限電、漲電價,只憑官員在機關算盡後,一句話,一份大家看不懂、聽不明白的報告,就拍板定案;似乎,市井小民只能任由擺佈,所造成的種種不便,也只能自行吸收。

只是,老百姓雖不懂,卻有滿腹怨氣。2012年,馬政府啟動油電雙漲,民怨拖垮民調急速下滑。可見,電的問題大到關乎國際議題如後巴黎協定「國家自定預期貢獻(INDC)」等,近者影響民眾日常生活,看似沈默的大眾,卻更具殺傷力。

「缺電」說 是真議題、還是假議題?

缺電問題若真像網友所言如「你家缺不缺錢?」,那麼,因為沒有標準答案,台電終究要在這個議題上,反覆被質問,甚至在問答方之間彼此玩弄。尷尬的事,發生在總統大選後的上班首日。當天,某一媒體大肆報導台電對於缺電一說見風轉舵,頗有急於討好新政府之意;媒體此舉,惹得台電高層趕緊出面滅火,表明專業立場,不因政黨輪替而改變。事實上,台電的說一不二,頗有模糊空間;台電在該公司內部刊物「電力與生活」中,言及媒體報導所述「2023年、2024年台電備用容量率由負轉正,我國備用容量率都可以維持正值」一說令人傻眼,誤導外界:台電在民進黨贏得大選後大轉彎,沒核電也不會缺電。

只是,台電所稱媒體引人誤解的報導,卻換了個口吻,出現在經濟部能源局3月12日的對外新聞稿內,該份新聞資料提及:「抑低電力成長由1.7%至1%,即使2023年、2024年備用容量率由負轉正,但因比率偏低,仍存有限電風險,」關鍵字在於:備用容量率由負轉正。所以,國內用電從缺電到不缺電,究竟是媒體誤導,台電心虛,還是能源局在面對即將上任的新政府,急著為自己緩頰?台電大玩政策文字遊戲的結果,就只得自己頻頻出來收攤。

缺電、限電的發聲管道,不僅是台電,國內重要智庫台灣綜合研究院,經濟部能源局也都扮演政策宣導的要角。

政令宣導 不只一把號

今年3月4日由台灣亞太產業分析專業協進會(APIAA)舉辦「八大智庫對新政府的產業政策建言論壇」中,台灣綜合研究院院長吳再益表示,台灣電力供應安全問題,在短長期都已亮紅燈;吳再益進一步說明,在短期電力備用容量率方面,103年度為14.7%,104年度則因林口電廠除役、無新機組加入及負載持續成長,降至11.5%,預估至105年度僅約9.5%,實際電力供應恐將較以往更為嚴峻;至於備載容量率,103年度每日供電吃緊狀況有53天,小於供電警戒6%者,則有9天。吳再益認為,長期供電也有不足之虞,在核一、核二、核三屆齡除役後,備載容量率將降至7.4%之下。

經濟部能源局也不敢閒著。3月12日,反核人士再次走上街頭,全國廢核行動平台舉行反核大遊行,訴求全面廢核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經濟部能源局以「務實理性面對非核背後的能源問題,發展替代能源需要時間」為題發出新聞稿,除強調雖積極投入再生能源發展,以目前的電力規畫,2025年限電風險大增;即便抑低電力年平均成長率由1.7%至1%,使得2023年、2024年備用容量率雖可望由負轉正,但因比率偏低,仍存有停限電風險,因此,能源局表明「保留廢核時程之政策彈性」的主張。

官式說法 不買單者大有人在

能源局、台電的官式樣板說法,恐怕不是人人都會買單。中央研究院應用科學研究中心客座教授黃得瑞一直在民進黨再生能源發展上扮演重要幕僚角色,他對台灣缺電一說,相當不以為然,而對於台灣長期輕忽再生能源開發,則大有意見。黃得瑞認為,對照台灣GDP成長率及電力成長率,台灣並未出現電力不足情況,即使在核四封存,核一、核二、核三陸續除役後,依舊沒有缺電之虞;他強調,台灣電力發展最嚴重的問題在於: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所訂定的目標過於保守。

在核四議題鬧得沸沸揚揚時,長期關注核能議題的民進黨籍立委鄭麗君曾直指,台電扭曲用電評估,以製造業作為評估用電的基礎;但最近幾年,台灣的服務業崛起,產業結構已大幅調整,因此,台電的用電評估明顯有所偏差,高估用電需求。顯示,台灣只要透過節能政策、產業轉型升級、調整電力結構組合等,既有的電力就已足夠。

內外交相煎 能源轉型被迫上路

事實上,以台灣目前的電力結構,早已面臨能源轉型的迫切性。根據經濟部能源局的資料顯示,在2014年,台灣總發電量達260,026.7百萬度,其中,化石能源佔大宗,達78.7%,其中包括燃氣發電、燃油發電及燃煤發電等,核能發電佔16.30%,再生能源則為3.8%,抽蓄水力發電僅為1.2%。此一電力來源分配情況,說明台灣電力供給高度依賴化石能源,表示,除電力充足供給外,溫室氣體減量的國際壓力也已兜頭罩下。

表:台灣能源供給與電力結構現況       核能供給(2014)

類型

佔比

總量

核能發電

8.33%

147,453.2千公秉油當量

天然氣

12.23%

原油及石油產品

48.52%

煤及煤產品

29.2%

發電量(2014)

類型

佔比

總量

抽蓄水力發電

1.2%

260,026.7百萬度

再生能源

3.8%

核能發電

16.3%

燃氣發電

28.97%

燃油發電

2.79%

燃煤發電

46.94%

資料來源:經濟部能源局

只是,台電被視為是台灣推動綠能發電最大的絆腳石;因此,反核人士強調,綠電成功的前提,在於先拆解台電,打破台電既有的壟斷局面。目前,輸配電仍屬國有,未來應依區域分割成不同公司,並且避免交叉補貼,同時,建立一個公開透明的電力調度中心,接受公眾監督,以避免不公平競爭。至於發電的部分,則開放民營化,在立場上建立公平競爭機制。如此,民眾可選擇電力組合型態,自然會考慮多選擇綠色發電。另者,目前台電推出綠色電價偏高,也成了綠電普及的重大阻力。

政策與專業 奏不出合弦曲?

長期以來,台電早已是反核的箭靶;最近,董事長黃重球更不惜親上火線,在報上撰文辯解。黃重球說明,太陽能收購電價是由政府決定,台電無由置喙。黃重球並強調,台電是重視綠能的電力公司,15年前即開始投入風力發電,至今累計發電量已超過六十億度;目前,聚焦大型光電和離岸風力設置開發,未來15年將投資4000億於離岸海域、陸域風力、地熱及大型地面型太陽光電,希望囊括全國近40%的再生能源發電目標。

只是,黃重球檯面上的官話,卻掩蓋不住台電內部的真實氣氛。向來,台電是站在擁核的一方,也是大聲疾呼「電力不足論」的代表,對於再生能源發展,抱持高度懷疑態度。在台電出版的「台電核能月刊」中論述,台灣不可能學習德國大力發展再生能源,原因在於台灣是一孤立電網,必須自給自足,而南電北送,則需耗費巨資增建輸電設備;風力和太陽光都是間歇性電源,仍需要大量的備用電源。似乎要表達的是:萬般皆下品,唯有核電好。

黃重球向蔡英文 隔空輸誠?

台灣電力供應問題一直是個羅生門。電力負載需求的數字,也被各方質疑,所提出供電不足危機,更被反核人士抨擊為恐嚇、威脅。現在,各方好奇的是,在政治現實下,台電該如何挪移腳步,靠攏新政府? 2月26日準總統蔡英文參訪台中火力發電廠,台電董事長黃重球親自陪同,蔡英文說出:「綠色是一門好生意」;同一天,黃重球在某大報親筆撰文,見刊標題為:「台電拚綠能,將投資4000億元」,這是巧合,還是黃重球刻意營造出來的共識?此文,黃重球是寫給讀者看,還是對蔡英文隔空輸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