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政府政策罩門
新政府於五二O即將上任。但在這之前,馬政府的閣員們依然在職務上,並且須至立院備詢。時至今日,社會大眾多期盼馬政府作為「看守內閣」,別再隨意推行大型政策。但三月初在立院一場有關「高教公共化」的質詢與應答,兩陣營間擦出不少火花,間接顯現出未來上任的新政府,在高教政策上可能面臨的重大挑戰。
高教公共化是新政府政策嗎?
今年三月十日,長期關心教育政策的民進黨籍立委鄭麗君,在立院質詢教育部長吳思華」。鄭麗君的質詢中,批評教育部長期不重視高教公共化,弱勢生唸公立大學比例越來越低,反而多數得就讀私立技專院校,需負擔高學費、高學貸。這形同是「政府用弱勢學生借學貸來支撐高教」,有違社會正義。
於是,鄭麗君質問吳思華:如何提升高等教育的公校比例?沒想到,吳思華卻回應「公共化不是我的目標」。除此之外,還面露微笑,反問鄭麗君:「高教公共化是民進黨的政策嗎?」引發鄭麗君的不滿,批評其回應態度「輕蔑」。
吳思華的反問,的確有些許違背立法與行政之間的「質詢/回應」角色分際。然而,鄭麗君作為綠營教育政策的要角,甚至有不小呼聲支持其擔任新政府的教育部長,吳思華的反問,反而逼迫綠營表態:新政府究竟有無此政策立場?
對於吳思華的反問,鄭麗君固然不滿,但的確無法聲稱:「這是民進黨的既定政策」。鄭麗君僅再次強調,高等教育應該有六成比例公共化,要求教育部拿出辦法。吳則回應,「這是很大的政策,留給新政府來決定。」換言之,球又丟到了即將上任的民進黨政府眼前。
問題根源:衰弱的公共教育體系
大體而言,鄭麗君的質疑,的確點出了台灣高等教育的關鍵問題。台灣有別於世界多數國家,直到今日,竟然有七成的大專院校學生就讀於「私校」,而僅有三成有機會就讀「公校」。這樣的比例遠遠懸殊於美國(公校佔七成,私校佔三成),更別提歐陸多數國家,幾乎都是以免學費公立大學來承擔高教責任。
台灣這種「私校主導」的高教模式,或許有其公共財政窘困、但又期望高教擴張的歷史背景使然。但它也導致了諸多惡果,例如僅有公校握有相當的公共教育補助,私校則「學費較高,資源卻較少」,這種「公私階層體制」使得社會大眾紛紛期盼擠入公校窄門,引發中學階段激烈的升學競爭壓力。然而,多數的弱勢學生在升學競爭上較為不利,這體制反而使弱勢生得被迫就讀私校,負擔更重,往往在「階層流動」之前,就得先背負巨額的學貸。
這種有違社會正義、導致階級再製的高教私有化模式,早有全盤檢討的必要。更別說,公共資源衰弱的高教,會讓大學有流於「商品化」、「學店化」的危機,對於學生接受的教育品質,以及一個社會的智識發展,都會有負面的影響。沒有普遍優質的高教體系,十二年國教也難逃惡性升學競爭的夢靨。我們豈有再放任下去的道理?
高教公共化,要多少錢?
大幅擴充公校比例,或是要將既有的私校公共化,需仰賴相當程度的高教公共資源擴充。我們就先以立委鄭麗君拋出的數字,「六成」高教要「公共化」,來推估需要的經費。
首先,這至少需把目前佔七成大學生容量的私校,補助其中一半,讓其學費收取等同公校學費標準。此舉將促進公校私校間能「公平競爭」,以及幫助多數屬相對社經弱勢的私校學生,有其必要。它約能讓四十萬名私校生受惠,但一年要擴大開支約兩百億元。
再者,學費公平之外,還要考慮改善私校長年教育資源不足的問題。若政府要讓半數私校也能取得公共補助,使其達到等同公校資源的標準,以大幅改善私校生師比與教研環境,根據推估,這大約要再開支一年四百億元。當然,私校要拿公共補助,同時有義務接受高度公共監理為前提,這才不會變相成為拿政府稅金圖利私人。
至此,將能有「六成」的高教學生,取得等同現行公校生的教育資源。若要更進一步促成真正的公共化高教,將高等教育的開支不由私人承擔,那麼,則可以再擴大補助,促成這六成學校採取「免學費」措施。而這要再開支一年四百億,約能有八十萬名學生受惠。
以上加總起來,大約是一年得增加高教資源一千億,能讓六成的高教公共化,大幅促進教育福祉與社會正義。數字不小,但這並非不可能。很顯然,問題在於,「錢從哪裡來?」
高教公共化的財政來源
對於這些問題,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似乎都沒有認真地公開回應過。
客觀來看,一年增加一千億元的高教支出,說多可以很多,但說少也並非不可。從目前政府預算的角度來看,一年增加一千億元開支,將得增加約5%的開支。在各種財政預算吃緊的情況下,這的確是不容易的一件事。
然而,實際上,一年增加一千億元的高教支出,卻僅大約佔我國GDP的0.7%,以及其中企業盈餘的1.5%。之所以從預算比例來看吃緊,是因為我國目前稅基嚴重不足。我國稅收僅佔GDP約12%,大幅少於世界各個主要已開發國家。而且其中資本負擔比例偏低,其實相當有提高的空間。
如果從合理性以及社會公平的角度出發,政府若增加課徵各類資本利得稅,讓其增加1%GDP的稅賦責任,則各種資源問題,當可迎刃而解,高教公共化也絕非難題。「六成」公共化的比例還可望上修。
但吳思華的反問,倒點出了關鍵:這是民進黨政府的既定政策嗎?換言之,民進黨有在財政政策上做好準備,來因應高教公共化的可能嗎?
綠營亦難脫「親資」困局
很遺憾地,綜觀蔡英文的政策白皮書,或是其團隊截至目前為止的發言,並沒有提出具體的財政政策來處理這塊需求。沒有公共經費,高教公共化當然是不可能的任務。
但說到底,這並非是民進黨政府「不能」,而是其「不為」。究其背後原因,一來是因為,民進黨固然在國族認同上與國民黨不同,但其同樣存有「親資」立場,使其不願意向資方開刀。二來是資本主義的內生邏輯,使其政府難以推行壓低利潤的措施;若強行實施,也恐因為經濟反挫,而削弱政府繼續執政的可能。其實,這都是藍綠共同的限制,只是選舉政治下不容易被凸顯出來罷了。
因此,除非台灣真正有左翼的政治與工運力量,開展替代藍綠主導的「親資」立場,各種困局才有可能解決。就此課題,既非吳思華所能回應,也不是鄭麗君能解決的。它涉及台灣的勞苦大眾們,究竟是否做好準備,爭回有利於自身的政經體制?
試想,倘若今天我國國會真的出現了「左派政黨」,代表勞苦大眾走入國會殿堂,不斷揭露種種社會不正義的現實。那麼,當吳思華反問左派政黨「高教公共化是你們的既定政策嗎?」,左派政黨議員不但會大聲地說,「當然是。」甚至,他們還會明白地講:「如果這在資本主義下做不到,那就換社會主義來做吧。」
這並非是藍營或綠營政府的回答,但可以是台灣勞苦大眾選擇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