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黨再度交出了執政權,一方面顯示了台灣民心的向背,另一方面也顯示了台灣民主的成熟。因為政黨輪替乃是民主政治常態,彰顯了人民當家作主的真諦。
民進黨固然由於民意的高度支持而能完全執政,使得台灣政治天空變得更晴朗明亮,但是民進黨必須承載要能真正增進台灣人民福祉的重責大任。民進黨要記取前任政權被人民唾棄的教訓,千萬不可重蹈與民意落差太大的覆轍,因此必須處於「百廢待舉」的困境下,一定要揚棄過去那種不是過度傾斜,就是因循茍且?不然就是前後不一的態度,改走「人民利益」路線,改奉「正義公開」圭臬。
民意有如流水,既能載舟,亦能覆舟。政府施政一旦陷於顢頇無能,或者敷衍塞責,對於人民及輿論的反映,僅能作「實問虛答」式的回應,甚至置之不理?裝聾作啞;對於開出的「政治承諾」無法履行,聽任跳票,不圖彌補;對於重大決策獨斷獨行,專搞「黑箱作業」或擺弄「羅生門」,恣意剝奪人民?議會與媒體「知的權利」,逃避監督,凡此均屬政府不公不義,人民必定唾棄,翻臉無情。人民最終的宣洩管道,就是通過選舉,政府下台,走上被輪替?被革除的末路。
新政之春 向脫貧宣戰
現在蔡英文政府背負著689萬選民的期待,面對中國的九二共識的進逼與反對陣營的掣肘,可謂遭受內外夾攻的「內憂外患」,其負擔非常沉重。
台灣四季如春,享有寶島的盛名。新政府迎接的第一個春天,不是完全執政的喜悅,它真正的意義並非尋求一黨一私的美名,而是為這塊四百年歷史?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土地及兩千三百萬人民所寫下嶄新的一頁。
在這個第一個春天,蔡政府可以考慮從長期特別照顧保護弱勢族群(包括低收入者?身心障礙者?罹患重症者?老弱孕者)開始走出民主進步黨為台灣人民服務的第一步,向全世界宣告:台灣是一個文明進步的國家。
弱勢族群中低收入者也就是窮人,比率最高,依理應居於照護首位之考量。
台灣雖然不是窮國,不過還有許多窮人。當台灣有朝一日沒有窮人,不是不能期待的。台灣的窮人究竟何時可以全數脫貧,因素複雜,難以定論。而脫貧是一種人道性的理想,如何脫貧是政府重大責任。
貧窮因為是不定時炸彈,一引爆,就會產生不幸。政府協助窮人脫貧,不惟為了人道救濟,也是為了社會安定。
捨被動 主動出擊
貧窮雖然不能與犯罪劃上等號,但貧窮必須要設法消除或減少。政府在給予窮人協助時,要灌輸受人幫助只是一時,自己也要力爭上游的觀念。政府協助脫貧,不應該只是消極地按月給予生活補助金,應該由中央衛福部主導?文化與教育兩部為輔,組成跨部會工作委員會專責訂定相關法規,並交由地方政府的對應專責工作組(社會局主辦?文化局與教育局協辦)執行。
防範勝於治療。政府應該在窮人間進行「觀念教育」。教受助的窮人學會「用錢之道」,量入為出,每一分錢都要花在刀口上,發揮作用,要掂著花,精打細算,偶爾可以讓小錢鬆一點,不必把自己摳死(總是要有一些小確幸),而碰到大的花費時,一定要一再斟酌,如此進多出寡,積累日久,不富也難。
個人經濟情況惡化會變窮。政府也會變窮,政府窮了,常是浪費公帑,花錢如流水,沒有節制,造成亂花錢的情形,不是缺乏相關知識,就是居心不良,企圖混水摸魚。因此政府各部門編列預算?執行預算應該嚴編?嚴審?嚴控?嚴核,流用預算時須有正當理由及依據。
政府部門要重新檢討訂定具有科學依據和基礎的SOP與KPI,做為執行業務的管理規章,防杜一切浪費公帑?掏空國庫不法的行為,政府變窮會拖累人民與後代子孫。
致力消除貧富對立
幫助窮人脫貧,主要在縮短貧富差距,消除貧富懸殊的不平等現象。但是在現實社會情況下,負面人性的反作用不可忽視。
從資本主義的發展歷程來觀察,在資本主義尚不發達的階段,資產階級以「己產」為本,以十取一,謀求厚利,如果為人刻薄寡恩,視錢如命,就會被別人當成「無情寡義」的人。
金錢有時會起非理性的作用,以致社會產生負面的影響,往往會扭曲公平與正義,甚至引發犯罪的動機,再不澈底研究防治與改革之道的話,人性受到金錢傷害的厄運勢必要延續。基於此一冷酷的現實,財團?富豪容易被中低產階級敵視,如果毫不在意地,只是一味地擴財圖利,沒有回饋社會或扶弱濟貧,即使當個守財奴也是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利己利人,再多的財富終究是一場空。
政府應該除了對於富人課扣鉅額稅款,以縮小貧富差距,還應該鼓勵富人更積極地興業而非擴財,把賺得的利得捐給政府設立的慈善專戶,並將事實記載於檔案,其達一定數額者發給獎狀證書及列入國家歷史檔案,永為紀念。
在美國,比爾蓋茲夫婦創立了擁有數百億美元資產的蓋茲基金會,世界大富豪巴菲特也捐出了數百億美元給蓋茲基金會,使得蓋茲基金會的資產規模加倍,如虎添翼。巴菲特的偉大,並不想另創以自己姓氏命名的基金會,沒有門戶之見,兩位世界級大富豪在慈善事業上聯手,成為傳世佳話,最重要的是巴氏的胸襟寬闊,舉世難儔。其他如美國的富豪慈善家何其多也,美國上個世紀的富豪如卡內基、洛克斐勒、梅隆等,也捐出了大部分財產,作慈善事業。真的可以供世人做為「為富惟仁」學習的典範。
中國大陸自從鄧小平拍板決定改革開放,經濟上取得相當高度的成就,為了堅持體現社會主義,全面推行小康社會,期能縮短貧富差距;完全小康的境界,是沒有窮人了,當然並不可能『同富』,原來的窮人不再窮了,可以有機會往富字路上走。這個具有指標性的政治績效,是人道主義的張揚,可以作為政治穩定的堅實基礎。
連共產國家的中國都要設法減少貧富不均現象,可見它已成為普世價值。
設定脫貧終極目標
解決或舒緩貧富對立,不論使用什麼說詞,都無關閎旨,重要的是有策略、有步驟、有配套。所以第一步,脫貧政策要能夠入憲,賦予政府推動脫貧工作的正當性,第二步於取得法源後,選擇試點,通過全面調查訪問,徹底瞭解實況,進一步分析歸類,第三步是排定時程實施,在推動過程中,遇到困難,立即連繫相關部門解決,務必作到低所得者壓縮到一個百分點以下,並仍能由政府安排協助。
政府要把只能接受百分之一至三的人是低所得者做為施政目標,解決貧富問題才能算有成果。台灣要能夠做到這的地步,就是一個富強國家,一個幸福國家。
為了澈底落實「脫離貧窮」工作,由政府與大企業財團及社會善心人士捐獻成立「脫貧文教基金會」。基金會主要的工作是協助政府部門宣導及辦理救貧事項,與相關政府部門受協助者緊密連繫。
總之,貧窮未必是社會問題的根源,但貧窮確是社會問題的現象,相對地,富人如果精神貧窮,當然作為不能免於犯罪的保證。
貧窮問題靠「慈悲心」,只能「治標」,要作『智慧行』才可「治本」。政府如我缺少正確的策略,有效的配套,「打倒貧窮」也罷、「消滅貧窮」也罷,淪為「美麗的口號」,在貧窮沒有被「打倒、消滅」以前,龐大的經費,要是財政無法支撐,必定功敗垂成,反而被貧窮所「打倒、消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