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科學藝術園區整體發展計畫」範圍圖
為落實中央與地方合作共創跨域加值的核心價值,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與臺北市政府共同合作,提出自106年起,6年的中長程「臺北科學藝術園區整體發展計畫」,於105年11月14日上午在科教館舉辦MOU合作備忘錄簽署記者會,現場由國立臺灣科學教育館(以下簡稱科教館)、臺北市政府教育局、臺北市政府工務局公園路燈工程管理處及天文館共同簽署,並由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與臺北市副市長林欽榮一同見證臺灣首度以科學博物館與市府團隊跨域整合區域資源的合作新亮點。
教育部蔡清華政務次長表示,這項計畫建基於教育部從103到106年度積極推動的「跨域體驗 終身樂學—國立社教機構跨域加值發展計畫」,其中,為深化國立社教機構配合地方城鄉發展趨勢,針對座落於臺北市以科教館為首的社教機構館所,提出「臺北科學藝術園區」之規劃構想,期望透過區域資源整合及跨域合作,促進館所永續經營的效能,並帶動區域發展,建構更優質的終身學習環境,擴大其區域價值,共同朝向學習型城市的目標邁進。同時也感謝臺北市政府的努力,未來不論是在交通的改善、綠地的串聯、科技的導入、人文藝術的再現,都需仰賴產、官、學各方的積極投入,以及期待教育部所屬的各個博物館都能夠扮演起關心周遭環境的角色,讓科學博物館透過科普教育的推廣,帶動社會創新的力量,創造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文明。
為實踐「臺北科學藝術園區」發展願景,科教館與臺北市政府自104 年8月即開始為期1年多的籌備討論,期望科教館能結合臺北市政府所屬的天文館、兒童新樂園、美崙公園等占地約15.7公頃公有設施,形成複合式科學、藝術、生態、文化教育及休閒設施集中的園區。
「臺北科學藝術園區整體發展計畫」的內容涵蓋逐年整合各館所區域空間介面及軟硬體建置,甚至擴大到區域交通等系統性的調整,透過由整合3館1園區道路縫合,以及融入基隆河、雙溪都市生態的串聯,達到一個以人為本,通行無障礙,且優質的教育與生活場域,同時也讓社教機構的群聚效應極大化,未來也將結合臺北市政府的士林再生計畫,透過區域資源的整合及跨域合作發展,讓科學藝術園區的區域價值延伸擴大,資源共享的經濟效能。
臺北科學藝術園區整合中央與地方政府資源的創意模式,以透過整合資源來構築環境友善、全民樂學的學習場域的同時,也帶動在地的繁榮,成為打造城市新價值,躍升為國際都會的新亮點。
教育部未來將持續爭取相關資源,整合公共建設、數位科技及文化藝術,促進社教機構多元面向發展,營造專業、精緻的終身學習環境,為社會注入創新、永續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