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十一月刊)3.8%選民可撼動世界

搖擺州決定美國未來10年走向

美國總統選舉的地方特色

今年十一月,全球最令人矚目的事件,莫過於美國總統大選。與其說是全國選舉,不如說是美國各州選舉。它不像台灣以數人頭的普選決定,而是以州為單位,加總各州的選舉人票數來決定總統當選人。全美五十州加上哥倫比亞特區,共有五百三十八張選舉人票。只要拿下兩百七十張選票,即可篤定當選。

美國各州有其特色,可以自行決定選民的投票資格與投票方式。也可以立法規範不在籍投票或提前投票。雖然有五十州,但根據Schultz與Hecht等學者於去年出版的新書《Presidential Swing States: Why Only Ten Matter》指出,真正決定美國總統大選的州其實只有十個,即所謂的搖擺州(swing state)。其他80%的州歷年屬於穩定支持民主黨或共和黨的「安全州」(safe states)。例如紐約與加州為民主黨的大票倉;而德州、奧克拉荷馬州、懷俄明州為共和黨的大票倉。因為競爭不激烈,安全州的選情通常冷清,兩黨候選人也不會勤跑當地。

2016年選舉

搖擺州的決定將影響美國未來數十年

相對於安全州,剩下的十個搖擺州才是影響結果的關鍵。學者Schultz預測這十個搖擺州裡,只有不到二十個郡,大約五十萬人決定大選結果。若以130百萬投票人口推估,約占3.8%。它真正決定了美國總統大選結果,以及美國未來數十年的走向。由於新任總統將提名保守派大法官史卡利亞(Antonin Scalia)在今年二月過世後遺留下來的空缺。在目前自由派與保守派大法官為四比四的情況下,新任大法官將左右美國未來十幾年的重大爭議議題走向。更何況未來幾年可能會有一至兩位大法官退休。新總統任內可能總共提名多達三位大法官,影響的將是好幾代的美國人。因此選民深知這場選戰選的不只是總統,也是未來的大法官提名權。調查顯示,高達65%選民會把大法官提名作為投票的重要依據。因此今年搖擺州選民的抉擇,意義十分重大。

什麼是搖擺州?

美國過去選舉也有搖擺州的現象,但是為這現象命名則是20世紀的事情。該詞首次出現於1936年,為紐約時報所創。之後的50年間,偶而被提到,但使用頻率不高。原因為搖擺州在當時很常見,對選舉結果沒那麼重要。搖擺州一詞開始頻繁使用,則始於2000年總統大選中,紐約時報記者Richard Perez-Pena的一篇文章。2004年選舉才開始被廣為新聞記者使用,直到今日。

一般而言,搖擺州指的是民主黨與共和黨競爭激烈的州,而雙方的得票率相差在5%以內,呈現五五波的態勢。Schultz與Hecht等學者從1988-2012年間總統選舉中,選出符合以下四個特質的州來界定搖擺州,包括(一)競爭性:該州的選舉結果,雙方差距在5%以內。(二)預測州(bellwether):該州俱有如章魚哥的預測性。亦即贏得該州的候選人,往往就是該次的總統當選人。(三)翻轉性:相較其他州,該州容易在不同選舉改變它支持的政黨。(四)激戰州:指的是在上一屆總統選舉中,候選人獲得黨代表大會提名後,去該州造勢活動的次數。兩黨候選人去該州的次數越多,表示該州是激戰州。符合這四項的即為搖擺州。在歷年的搖擺州裡,俄亥俄州和佛羅里達州又比其他州更搖擺。此次大選中也不例外。

俄亥俄州:激戰州中的激戰州

2012年副總統候選人,也是現在眾議院議長的萊恩(Paul Ryan)曾說過,俄亥俄州是「激戰州中的激戰州」 。此番言論,許多媒體人與學者也表認同。過去十四次選舉中,它在民主黨與共和黨間翻轉了七次。其實它在1960-1980年代的選舉中,並非競爭激烈的州。十四次選舉中,有五次勝負差距超過10%,有三次勝差大約20%以上。其中八次投給共和黨,六次投給民主黨。直到最近二十年來,它才轉變為競爭激烈的州。最近六次的總統大選中,俄亥俄州的兩黨候選人勝負差距平均為3.58%,小於全國平均的4.68%。和全國其他州相比,競爭也比較激烈。

俄亥俄州之所以成為搖擺州、激戰州與預測州,在於它的多元性以及與全美相近的人口分佈。它可說是全美的縮影。如同台北市士林區的天玉里,具有人口代表性,能成功預測台灣總統的選舉結果。俄亥俄州在人口分佈上,和全國很接近。除了西裔的比例明顯較低之外,包括老年人與年輕人比例、族群分佈、中高教育程度分佈、生活在貧窮線以下的人口比例等,都和全國相仿。同時其政黨認同和意識形態與全國分佈接近。根據統計,2013年時,支持民主黨與共和黨的全國人數比例差距約5.1%。俄亥俄州的兩黨支持者差距接近於零,只有0.4%。而該州的保守派與全國相比,十分接近,為36.8%比37.9%。其溫和派和自由派的比例和全國也差不多。

俄亥俄州也具體而微地展現美國的各地特色。它有主要都市如克里夫蘭(Cleveland)和哥倫布(Columbus)。也有中型城市如托雷多(Toledo)和代頓(Dayton)等。還有很多鄉村、近郊與遠郊社區。職業別包含製造業、高科技產業、大規模的商業農場,以及白領服務業等。而在文化、經濟與政治上,俄亥俄州有五個獨特的區域,即所謂的「五個俄亥俄」(Five Ohio’s)。其中東北部和西北部區域主要支持民主黨。東北部主要為郊區和鄉村,以製造業為中心,是俄亥俄州最自由派的地方,也是民主黨的鐵票區。而西北部是典型的中西部區域。其經濟主要為商業性農場、製造業,政治上通常為社會保守派,但通常會投民主黨。支持共和黨的西南部,則是俄亥俄州最像南方州的區域。在社會與經濟上均保守。至於東南部和中部則為搖擺區,包括兩黨的支持者。東南區沒有主要大城市,鄉下且人口稀少。經濟較蕭條,尤其在礦業式微之後。政治傾向偏向共和黨,較為社會保守派。也支持憲法第二條修正案,保障個人擁槍的權利。由於該區經濟狀況不佳,所以也傾向在經濟上支持福利政策。這部分為傳統民主黨的強項。因此該區有搖擺性質,對兩黨保持開放態度。中部為為哥倫布區,是俄亥俄州的首府與最大城。該區經濟好,多為公部門、白領服務業,以及製造業。其核心圈內部以民主黨支持者為主,外圍的郊區多為共和黨支持者。

這些特色凸顯了俄亥俄州多元性與代表性。然而該州人口日漸減少,從1960年以來至今,已流失三分之一的人口。它已連續在五次人口普查中,每次丟掉至少一張選舉人票。依照這個趨勢,未來俄亥俄州將逐漸減弱它的政治影響力。

佛羅里達州:美國最大的搖擺州

自2000年起,佛州成為兩黨必爭之地。一般認為,民主黨若總統大選輸了佛州,還有機會選上。但共和黨若要贏,絕對不能輸佛州。而佛州的影響力隨著選舉人票的逐漸增長而漸受矚目。其選舉人票從1960年代的十張增加到2012年的二十九張。自2014年底,正式超越紐約成為人口第三大州,也是美國最大的搖擺州。它從1992年以來,連續六次的總統大選與國會改選都在不同政黨間搖擺。它有一千一百萬名註冊選民,但只要六至七萬人就足以影響投票結果。佛羅里達同時也是預測州。自1928年以來,除了1960和1992年兩次以外,它都成功預測了總統當選人。佛州最為人所知的,莫過於2000年高爾對布希的選舉。由於佛州的二十五張選舉人票決定勝負,加上最後因結果太接近,選舉當晚沒有宣布當選者,直到選後三十六天才確認布希獲勝。

佛州自內戰起,即為堅定的南方保守民主黨州。當時的民主黨反對廢奴,和林肯的共和黨與北方各州壁壘分明。直到1950-1960年代的民權運動前,佛州都是堅定的民主黨州。1990年代以後,佛州的民主黨隨著老一輩政治人物的凋零,以及無法適時轉型,而漸漸失去傳統基礎。到了1990至2000年代,轉變為溫和共和黨州。2010年起變得更加保守。近三十年來,在州層級的選舉,如州長和州議員,都是共和黨囊括多數。

共和黨能夠翻轉民主黨的長期執政,在於三項因素。其一為世世代代居住在佛州的當地人以及古巴選民,逐漸從民主黨轉向共和黨。古巴裔美國人轉向共和黨有兩個原因。首先為1961年民主黨總統甘迺迪發動推翻古巴總統卡斯楚的豬灣事件,最後以失敗告終。古巴社群因此覺得遭受民主黨的背叛。後來雷根總統執政時,其強硬的反共產主義立場,對古巴流亡社群有極大共鳴,促成古巴社群的轉向。共和黨的第二優勢為許多認同保守派的退休軍人、退休人士,以及來自芝加哥的移民遷往佛州西岸。佛州因為氣候以及低稅率的關係,退休人口多。使得老年投票、醫療保險、社會安全福利成為主要議題。而這些老年人也大多支持共和黨。此外,佛州有二十一個軍事基地。包括位在坦帕(Tampa)的美國中央指揮部,以及在邁阿密的南方指揮部。這讓保守派選民將國家安全與軍備視為重要議題。共和黨的第三個優勢為組織與募款能力和選區劃分。共和黨在州議會取得執政優勢後,透過重新選區劃分,並透過強大的募款能力,持續鞏固在佛州地方選舉的影響力。

民主黨雖然影響力不如以往,但有兩項因素讓它在總統選舉仍然保有優勢。其一為民主黨的選民登記投票的比例較高。2012年的資料顯示,民主黨有四百八十二萬註冊黨員的優勢,共和黨只有四百二十六萬。這優勢來自早期民主黨的組織能力,但此能力逐年消退。同時,民主黨還需面對能否催出投票的挑戰。其二為自由派的紐約人與新英格蘭區域移入佛州東岸,以及少數族裔與拉丁美洲移民的增加。佛州的西裔族群佔23.6%,比全國的17.1%高。這些西裔移民,尤其是波多黎各人,較多支持民主黨。

搖擺區:中佛州的跨州四號走廊

與俄亥俄州類似,佛州也有三個州中之州,以北、中、南佛州劃分。北佛州主要為鄉村且保守的區域,比較像傳統的南方,大多支持共和黨。南佛州多為自由派,且為都會區、人口多元,以及受國際文化的影響,大多支持民主黨。中佛州人口成長迅速,是佛州著名的搖擺區域。它包括「跨州高速公路四號走廊」(Interstate 4 corridor),指的是跨州的四號高速公路橫貫佛州中部的區域,連結奧蘭多到坦帕一帶。此區在總統大選曾支持過民主黨與共和黨。自1996年以來成功預測總統當選人。可以說四號走廊決定了佛州的選舉。由於該區域的人口改變,造成投票意向的改變,漸漸形成搖擺區。1992年,共和黨在此區的六個郡贏民主黨兩萬六千張選票,但到1996年則縮減到一千張。民主黨則從2000起到2012年,在總統選舉上占優勢。歐巴馬的兩次選舉贏共和黨約八萬五千張選票。其中四個郡支持民主黨,其西裔、黑人、亞裔人口比例很高。而支持共和黨的兩個郡,則以白人居多。可以說只要候選人贏了跨州四號走廊,就贏了佛州。

美國有句諺語說道,「民主黨人擇其所愛,共和黨人擇其所同」(Democrats fall in love while Republicans fall in line)。意思是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如果要贏,必須能激發選民熱情,只有理念相近不足以吸引選民投票。共和黨的候選人則必須讓支持者感覺雙方在同一陣線;即便候選人並不討人喜歡,選民還是會勉強支持。面對希拉蕊與川普兩位不太受歡迎的候選人,搖擺州的選民恐怕難以抉擇。對民主黨人而言,希拉蕊無法激起他們的熱情。而對共和黨人而言,川普的失控言行,讓他們難以相信雙方有著共同的價值觀。兩難之中到底誰會勝出,考驗著搖擺州選民的智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