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十一月刊)新南向莫成新難向

在大象群中找空隙

俗說坐北朝南風水好,向南到底哪裡好?如果舊南前面加了個新,就會更好嗎?

自從蔡英文從選前高喊新南向,到新政府520上台後,新南向政策也常被政論節目名嘴討論、電視台新聞報導,而出現在民眾面前,到底向南哪裡好,會變成「新難向」政策嗎?

新南向政策─有新必然就有舊,1990年代中華民國政府推動的外交和經濟政策,先期包括泰國、馬來西亞、印尼、菲律賓、新加坡、越南、汶萊等七個國家,在經濟交流上得到不錯的效果。於李登輝政府時代後期,中國大陸改革開放的群聚效應大幅增強,南向政策漸漸失效;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令台商撤資不少,馬政府執政後,西進成為顯學,南向政策也因此暗淡。今日因為兩岸關係再度急凍,又被再次提起,為了區隔,故稱為新南向。蔡政府才上任半年多,雖不能就蓋棺論定說註定失敗?但過往種種施政,實在令人無法放心。這要從內外兩部分談起。

人才在哪裡?

一個將要上沙場的勇士,必要先有強健的筋骨,才能凱旋而歸。今天蔡政府想推新南向,第一步應該捫心自問,台灣你的優勢在哪裡?曾有媒體問到行政院政務委員鄧振中(新南向政策負責人),台灣要如何與中國競爭?台灣優勢在哪?鄧振中的回答很妙:「台灣人很誠懇。」又說到東南亞地區留學生、僑生、國內的軟實力,真誠待人的態度、企業界誠懇的態度,都是我們的資本。台灣最美的風景的確是人,但敵人不會因為你人很好,就把利潤拱手讓人,更別說對岸的強國人─中國大陸。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台灣人!你對東南亞文化的認識有多少?是否只停留在外勞及看護?穆斯林(回教)文化認識又有多少?你知道東南亞有哪些語系?台灣近年來建立了不少優勢,尤其是餐飲服務業,台灣小吃更讓外國朋友不遠千里聞香而至,但以餐飲服務業拓展來說,「清真認證」是一張必需的入場門票,東南亞國家像是印尼、汶萊、馬來西亞、新加坡等國家都有許多穆斯林,也就是回教徒,他們所吃的食物必須符合教義所規範,「清真認證」指的是從原料來源、製造、包裝等一系列都要經過檢查,確保沒問題,才會授予認證,成為安心的清真食品 (Halal Food),國內目前約只有400多家廠商通過此認證,專門銷售禽類產品的元進莊表示,而為了取得這個認證,元進莊花了3年時間準備,蔡政府準備了多久?

事在人為,人才是個關鍵,「新南向政策」政策綱領中也提到成功的關鍵,在於突破南向人才短缺的瓶頸,政府應投入更多資源,提供企業所需的長短期人才,並鼓勵新住民參與新南向工作與普及語言訓練。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新南向與舊南向政策的最大不同,是過去利用東南亞廉價勞動力和土地代工出口,未來則是要將東協當作台灣內需市場的延伸,鼓勵台商開拓東協內需市場,目前台商面對最大的問題是,人才不夠。教育部新南向政策定調為以人為本‧用心交流,但台灣政府過去對於東南亞人才培育的投資幾乎是零,系所資源、經費投入等都少,台科大校長廖慶榮表示,日、韓等國家在經營東協國家,都是由政府制定計畫;但台灣長期都讓企業、學校單打獨鬥,學校招收東南亞學生,獎學金等都是靠學校籌募,人才需要仰賴政府有組織地培養,今蔡政府提出了杯水車薪的42億預算,一切要從零到有,成功機率能有多少?

至於信誓旦旦將新南向業務納於總統麾下,親自督導的「新南向辦公室」,編了區區182萬的年度預算,更被認為是因人設事。果不然就在主任黃志芳外派駐新加坡大使後名存實亡。所有新南向業務轉到行政體制下,由舊政府老班底鄧振中統籌運作。這樣從520到黃志芳離職,事實上新南向辦公室是毫無作為的,也就是說該在銳意創新之際,新南向工作白白蹉跎了將近百日。

中國橫亙在前

講到外在因素,就不得不提到中國大陸,在台灣搶著西進大陸時,中日韓竭力經營東協(ASEAN),中國大陸在東南亞投資,橫跨跨境鐵路、能源、企業併購,而日本韓國也極力深耕東南亞各國;中國早於1994年加入「東協區域論壇」(ASEAN Regional Forum, ARF)到的「東協10+1」(中國-東協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ree Trade Area, CAFTA))相關協定於2010年以前陸續生效,「中國大陸-東協自由貿易區」(China-ASEAN FTA)已然形成。

中國和東協在貿易結構上互補性強;對東協而言,中國是出口的龐大市場;對中國來說,進一步擴展中國在東南亞區域的影響力,與美國及其它經濟強國抗衡。前新南向辦公室主任黃志芳表示:「中國市場現在已經站滿一群大象,一隻螞蟻(台灣)跑進去幹什麼?」今日我們要問,東協各國互相簽滿了條約,又加入了中國大陸這隻恐龍,今日一個局外人想南進說:「我人很好,而且我有42億台幣預算!」跑進去又能幹什麼?放眼民間的螞蟻雄兵早就鑽了空隙,紮根經營已久,過去政府又能幫上甚麼忙?

突破困境要有新意

房屋坐南朝北在風水上是個顯學,但不是朝南就是好,在各項內在條件準備都不足情況下,新南向不免淪為「只見樓梯響,不見人下來」。更別說東協等國必須在中國大陸這個老朋友;與台灣之間二擇一。以目前蔡政府的新南向作法,了無新意,加上先天不足,後天又失調,很大機會將以失敗收場。

在兩岸進入冰河期的情況下,要如何突破南向困境,不是靠政論節目鼓吹、民調和人民好,就能有所進展,更需要軟硬體的配合和高遠的策略,適地適所,因地制宜,官民更要有高度共識,總結過去失敗經驗,不能一窩蜂鼓勵朝南投資。同為民進黨的劉世芳委員說的好:「我國與東南亞許多國家其實沒有司法互助,也沒有投資保護,投資人是戴著鋼盔上戰場,赤身裸體任人宰割。」

新南向政策考驗著蔡政府的能力和決斷,也正考驗著你我對東南亞文化的瞭解;很多人都在納悶,新南向到底新在哪裡、又將何去何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