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0(十一月刊)花媽陳菊最後通牒 準備下逐客令

14家石化大廠總部提前南遷

去年六月,高雄市長陳菊對高雄境內十四家石化大廠發出最後通牒,2016年12月31日以後,總公司所在地不在高雄市者,將無法使用既有的工業管線;外加立法院內高雄選區的委員們,南北呼應;結果,十四家石化業者趕在今年9月初,悉數完成遷移。

兩年前,一場高雄氣爆事件,震驚全台,更讓花媽陳菊的政治前途面臨重大考驗;一度,連陳菊自己都懷疑她的超人氣,再也回不來了。

花媽陳菊浴火重生 整頓境內工安

這起氣爆意外發生在前年的七月底,共造成32人死亡,321人受傷,並造成高雄三多一、二路,凱旋三路、一心一路等多條道路嚴重毀損。最後,決議由李長榮化工賠償1200億元。

未料,陳菊非但未被擊垮,反倒浴火重生。管線氣爆的意外,讓陳菊找到著力點,她率領的市府團隊火速完成「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並獲議會通過。根據這項自治條例,包括中油在內十四家石化大廠,必須乖乖地在兩年內完成總部南遷高雄。

花媽陳菊從廢墟中站起,借力使力,一舉完成高雄境內工安整頓工作。只是,在各縣市搶資源、闢財源的較勁氛圍中,一場石化業者的大遷移,對高雄而言,應該很補吧?但高雄市府官員認為,有比錢更重要的事。

增加稅收? 有比錢更要的事

據高雄市政府經發局公用事業科魏姓科長表示,要求石化總部南遷,主要是希望石化大廠的高層,能就近督導工安,不僅在管理上達成效率,有問題發生時,也能與高雄人站在一起,共同面對問題。

該名魏姓科長進一步說明,國內十四家石化業者總部遷址一事,各家已於今年9月7日提前完成。在高雄具有工業管線的十四家業者中,三家石化廠包括李長榮化工、國喬及台塑化等,原已設籍高雄;而現在,另外的十一家石化廠如中油、中石化、台石化、長春樹脂、大連、亞聚、台聚、台橡、中纖、和桐及台氯,也已完成遷址。

魏科長強調,要求石化廠遷址的初衷,是因應工安問題。對此,中央欠缺相關規範,一套「高雄市既有工業管線管理自治條例」,也是由高雄市府研擬完成;而南遷後的石化大廠,仍需遵守高雄市府工業管線管理辦法。

企業南遷帶動效益 難以道理計

有關石化大廠南遷是否增加稅收一事,高雄市府財政局財務科表示,這必須視各家事業的總公司營收而定。

財政局財務科指出,之前,該科曾針對中油進行試算,如果以中油總公司營收一兆元計算,可對高雄增加稅收25億元;不過,這只是試算,最後真正的貢獻度如何,還需視中油當年度總公司的營收而定。

財務科進一步解釋,目前,國家《財政收支財劃法》尚未完成修法,依現行法令,地方可分得營業稅的50%,並以3年平均數計算,以石化大廠總部遷移高雄而言,因是在民國105年完成,則回推民國102年、103年、104年,以此三年的企業營收數字進行計算,即可得高雄市府真正可增加的稅收金額。

財務科說明,以現階段執行的法令而言,地方可自中央取得兩種財源,一是由財政部分配的普通統籌,另一則是主計處提撥的一般性補助。最近,報載有五個縣市即高雄市、台南市、宜蘭、雲林、屏東等,分配款不增反減,是針對普通統籌分配而言;通常,由中央提供給地方的財源,兩者加總起來,往往是有增無減。

雖然石化廠南遷對於高雄的稅收挹注,需再精算,但財務科認為,這總是一個好的開始;如果,有一萬人因企業南遷而搬來高雄居住,所可能帶動的效益,相當可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