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大遊行後的年金改革方向
十多年來,年金改革是台灣社會至關重要卻懸而未決的公共議題;年金改革是異常沉重而且危險的大包袱,許多人懷疑如果沒有妥善處理,將會導致政府財政破產危機。
從陳水扁政府到馬英九政府,都曾經提出不同的改革方案,兩者都沒有取得成效。主要原因在於政府部門及利益關係人的考量不同,各有盤算、各有立場,陷於膠著,進退不得,所以只聞樓梯響,未見人下來。
9‧3大遊行後的改革方向
這個多年沈?,沒有獲得有效診治,軍、公、教、勞等退休團體終於失去了耐性,選在九月三日軍人節當天(日期的選定,是否基於軍公教勞各軍人馬一起出動,挑選軍人節當天,涵蓋的象徵意義較廣,故未選九月二十八日的教師節,又以前馬扁二政府同樣的年金改革卻沒有人上街頭,其中緣由如何,待解),聚集十餘萬人「上街頭」,舉行「反污名、要尊嚴」的大遊行,抗議蔡政府霸凌、抹黑退休軍公教。
這次大遊行以「反污名,要尊嚴」為訴求的主調,希望政府不要透過年金改革,把他們污名化,是一種轉移焦點的情緒性反應。平心而論,政府部門從來無人有過污名化軍公教的言論,而是電視談話性節目媒體名嘴,在對軍公教優渥的退休待遇說三道四,使一些軍公教感到羞辱、不悅。通過這個經過製造的「污名化」,一方面作為上街頭的理由,另方面宣洩心中的不滿(理由過分牽強、薄弱,經不起考驗),更扯到「風馬牛不相及」的「尊嚴」、「霸凌」問題,更是不知所云。不過惟一可喜的,是已經走向符合社會期待的「認同年金改革」、「贊成年金改革」、「不反對年金改革」途徑,顯示著台灣年金改革已經形成了可以而且應該進行的共識。基本觀念既然趨於一致,僅剩下改革方案內容的枝節問題。
「年金改革上街頭遊行」次日,蔡總統邀請行政院正副院長秘書長、立法院正副院長及黨團總召,四位黨籍直轄市長舉行會談;總統強調,政府必須貫徹決心,加大力度進行年金改革。顯見除了展現改革決心之外,還要促成黨、政、立法高層凝聚共識,藉使行政立法通力合作,通過年金改革優先法案。這個會談應該是蔡政府對於九三上街頭的明確、迅速的回應。
龐雜年金制勢必整合
台灣的年金制度龐雜,舉世罕見,居然有13種以職業別為基礎的年金制度,屬於法定公共年金有:軍人保險、公教人員保險、勞工保險、國民年金、農民健康保險等;屬於法定職業退休金則有:軍公教人員退撫制度、國營事業退撫制度、政務人員離職儲金、私校教職員退撫新制、勞工退休金舊制、勞工退休金新制、約聘僱人員離職儲金等,表面上制度完備,實際上缺少合理的整合。
軍、公、教、私校、勞、農民、與國民年金的平均每月給付,分別為49,379 元、56,383元、68,025元、17,223元、16,179元、7,256元與3,628元。當初各種年金制度基於薪資所得架構不同的設計,加上不合理的18%利率因素的注入,不同制度間的費率、負擔比率、給付率、給付性質、月退俸起支年齡又各不相同,制度紊亂,不同職業間退休所得替代率又有明顯落差。合理的配套付之闕如,形成日後在給付上的懸殊怪異現象。
五大方向前進
蔡政府宣示年金制度要朝著「漸進式調整」、「簡化年金給付制度」、「適當延後年金請領年齡」、「逐步合理化年金的所得替代率」及「要求年金財務管理單位提高營運績效」五個方向進行改革。
這五個改革方向相當明確、合理又實際。因為:
第一、年金是關係到國家安全、社會安定的百年大計,具有遞延性質的「債留子孫」,應該要嚴謹處理。時勢變動不居,凡事無法一勞永逸,一步到位,所以漸進式改革是務實的態度。
第二、既然年金制度過於龐雜,整併簡化項目及內容絕對有其必要,畢竟每個人的基本用度差別有限,年金給付主要是為了肆應基本生活需要,儲蓄型的給付業務應該轉由私部門的保險公司承接,公部門不宜越俎代庖。但不同制度的費率、負擔比率、給付率都不相同,要化繁為簡,面臨的必然是高難度的挑戰。
第三、台灣已進入高齡化社會,所以年金請領年齡 應該延後,至於延後幾年,自然要精算正確,才能說服質疑或反對人士,至於少數因而受到的人,應該另外設計救濟制度。
第四、所得替代率(Income replacement ratio)是退休後平均每月可支配金額與退休當時的每月薪資的比例,也是退休後每月收入是否能維持生活水準的關鍵。所得替代率越高,則退休後的生活水準也越高。今天台灣的年金制度之重大爭議核心是所得替代率極不合理,所以應該做為改革的焦點,如果認為是燙手山竽,不敢大幅改變,則年金改革必然功敗垂成。因為茲事體大,牽涉層面寬廣,所以應該合理地、逐步地改革所得替代率。
第五、年金制度的支撐端賴年金的財務管理績效。財務無法支撐,一定要靠國家的資金挹注,否則年金制度破產,全民遭殃。為了保全年金制度,無論是加稅或舉債,最後負擔者還是這一代人民或下一代子孫,全民買單,「龜腳龜內肉」、「左手交給右手」,只是寅支卯糧。所以政府部門必須要作好財務管理工作,如果改革後的給付金額未見減少而不是增加,領取條件未趨於嚴格,則「健全財務制度,永續發展社會保障」目標根本無從達成,流為口號標語,無異於畫餅充飢。
台灣年金制度最大的問題是不同保險給付之間的不公問題,因此勞退與軍公教之間懸殊差距要大幅縮減甚至拉平。
弭平不公為首務
目前軍公教退休年金(含18趴)的所得替代率,平均高達95%左右,不少甚至超過100%。以各國公務員所得替代率為例:台灣實質超過100%、法國75%、德國71.75%、澳大利亞65%、美國59%、加拿大55%,台灣過度偏高,向軍公教傾斜,是鐵打的事實,台灣口口聲聲搞「國際化」,單單軍公教年金這一塊,就是一個「國際笑話」。
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95%以上,但工作30年的勞工退休年金的所得替代率,以投保薪資計大概只有47%,40年才能到62%,如果薪資高於投保薪資上限(45,800元)者,所得替代率會降到更低,如果薪資10萬元者,所得替代率則僅有21-28%。
勞工與軍公教的所得替代率天差地別,不僅不公,更為不義;不公不義,竟然有人根本沒有同理心,認為是這些都是政府制定的、政府給予的,具有程序正義,受之無愧、棄之可惜,批評年金制度之不公義,就是污名化他們、霸凌他們、踐踏他們的尊嚴,
他們雖是無辜,卻是享受優惠待遇的受益者,但如果願意為了國家的長期安定發展,子孫的永續幸福著想,少領一些沒有影響基本生活需要,退讓一些,成全一些,未始不是功德善業一樁,他們如果把個人既得利益分潤給別人,個人的一些犧牲就可形成對台灣的巨大貢獻力量,因為年金改革的障礙就可消除了一大部分,年金改革歷史任務就可幾乎順利完成。
考驗新政府的抗壓與決心
台灣的年金改革可以借鑒希臘的實際經驗。希臘公務員本來50多歲就可以退休,爽快受領95%的給付,但是「免費午餐」吃久了,最後希臘整個國家撐不住,財政破產、經濟衰微,退休者的所得替代率溜滑梯般地滑落到54%,年輕人失業率飆升到50%以上。台灣有了這個前車之鑑,不能坐待政府破產,再來亡羊補牢、再來年金改革。試想:羊跑光光了、死光光了,補牢也是無濟於事的。
對於年金制度改革,形成共識只是要素之一,而不是唯一。它與決心與抗壓、合法與合理、人道與配套,是年金改革不可或缺的原則。
改革方法與改革理想同等重要。因為涉及到人的權益的變化,少出力多獲利、付出少回收多,是人性所使然。在改革方法上人性的考量縱然必要,但不可牽就人性的貪婪,否則不明事理的人,為了固守他們的既得利益,破壞共識,缺乏改革的魄力而妥協,年金改革只是徒具形式的半套。所以事前的溝通不必達成百分之百的共識,意思說清楚、講明白、已然足夠,按照既定的目標、方向、原則妥善規劃、執行時依法執行,也要傾聽不同的聲音與意見,作為年金制度再改革的參據。
平等永續的社會制度
當前的年金制度的偏頗,可歸因於薪資制度的不合理特性。
軍公教在職時的薪水主要由「本俸」、「專業加給」及「主管加給」所構成,退休所得則由「月退休金」加上「優惠存款利息」(俗稱18%)構成。各國計算所得替代率時,幾乎都以公職人員退休時或是工作期間3~6個月的最高薪水為基準,而臺灣獨創一格、標新立異、與眾不同、。目前計算方式軍公教在職時的薪水主要由「本俸」、「專業加給」及「主管加給」所構成,退休所得則由「月退休金」加上「優惠存款利息」(俗稱「十八趴」)構成。各國計算所得替代率時,幾乎都以公職人員退休時或是工作期間三到六個月的最高薪資為基準,但是臺灣目前計算方式並非以原來的「本俸」、「專業加給」及「主管加給」的每月薪資作為基準,而是以馬政府創造的「兩倍本俸」作為計算在職所得的基準。馬政府的「兩倍本俸」,無異是錦上添花、槓上開花加一番、在本俸上翻了一番,軍公教退休人員的待遇真是「好上加好」,然而與勞工的差別待遇差距更擴大了。
除了不同職業間呈現的的矛盾現象,也存在是世代間的兩難與對立:年金不改革,年輕世代,可能要面臨退休基金破產的危機,但年金改革,年老世代,卻是政府的信用破產。
總之,年金無論如何改革,年金制度應該是一個平等、永續的社會安全制度。它應該具有全面性,能夠保障每一位老人的基本生活需求,對任何職業都沒有針對性;它也應該具有科學性,能夠以精算的實證資訊進行所得替代率、保險費率、給付條件等的合理調整;它也應該具有務實性,努力提升基金運用效率,達到基金的合理投資報酬率;它也應該具有透明性、相關資訊,沒有隱瞞,可以公開搜尋、取得。
年金改革委員會每周召開一次會議,快馬加鞭深層討論,下個月(十月)底行政院版年金改革方案題應可提送立法院進入立法程序。
蔡英文政府已經到了要非常勇敢地、智慧地面對處理,早日把這枚將會動搖國本的未爆彈拆除,則台灣幸甚!人民幸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