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過去五年金管會,國內金融機關所有開罰記錄,都是金融弊案或地雷爆發,才介入調查處理。(圖片來源:金管會臉書)
五大金控遭罰近1.5億
去年8月,兆豐金控旗下銀行紐約分行,因違反反洗錢防制法,遭到紐約州金融監理機構處以1.8億美元(約57億新台幣)的罰款,寫下台灣金融史上難堪的一頁記錄。
永豐金控則在去年7月,永豐銀先捲入讓資本額僅8000萬的牙醫器材公司,鼎興貿易45億元假交易詐貸案,檢調單位後續追查後更發現,案情嚴重的永豐銀行,前董事何宗達父親何政廷,疑似透過永豐銀行董事長游國治,向銀行放款部門施壓違法貸款,去年11月已遭金管會重罰1000萬元。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永豐金控後續相繼爆發了,金額逾40億元三寶集團超貸案,又因旗下證券部門買到中國輝山乳業踩到地雷股,損失近3.5億元。永豐金控弊案連環爆後,不到一年時間股價應聲大跌11%,市值縮水超過128億。
金融機構弊案 內控機制螺絲鬆動?
台灣金融機構接二連三的「踩地雷」,讓媒體與社會再度關心,金融機構的內控機制,是不是早已螺絲鬆動。不禁讓人懷疑:究竟身為最高監理部門的金管會,是否有真正盡到監督管理之責。
本刊特別完整整理,金管會自2012年以來,過去五年來針對違反銀行法、保險法等相關法令,對國內金融機構數百筆正式裁罰記錄。整理並統計後發現,過去五年間,金管會光是對受罰最嚴重的國內五大金控公司,包括中信金、國泰金、第一金、富邦金與新光金,總共就祭出了76件裁罰案,罰緩總金額高達接近1.5億元。當中,總金額最高的中信金控,16件裁罰案件一共被金管會開罰了4100萬元,其次則為:國泰金控17件3322萬、第一金控8件2810萬、新光金控19件2750萬,以及富邦金控16件2380萬。
如果單獨檢視銀行部門,金管會對國內銀行業的裁罰記錄中,同樣以中信銀行累積8件;一共遭開罰2900萬最高,其次分別為台新銀行件4件2200萬、渣打銀行4件1900萬、永豐銀行3件1700萬,以及兆豐銀行3件1500萬。
榜中中信金控無論在單獨銀行部門,或是整體金控(包含保險等部門),被開罰的總金額都位居「榜首」。而永豐銀行,以去年捲入的頂興集團授信案遭開罰1000萬最顯著,而兆豐銀行則同樣因去年紐約分行違反洗錢法的案件,在國內再遭金管會開罰千萬。
中信金遭罰 金額居冠
至於被頻繁開罰的中信銀行,開罰金額最高的案件,出現在2014年。當年金管會接獲檢舉,查獲中信銀行,與長年往來的上海滬邑科技信息諮詢公司,兩者之間具有實質控制關係。金管會調查後發現:中信銀行透過外部信箱直接對滬邑進行指揮管理。
滬邑公司從1994年起,就已和中信銀的香港分行訂有顧問約,協助收集上海商情,每年支付滬邑公司6000至8000萬顧問費。然而中信銀行的所有董事,竟然都切結否認此公司隸屬中信銀,因而被金管會判定,內控的重大缺失,而遭開罰1000萬。此案更讓,當年中信銀預計併購台灣人壽一度停擺。
圖說:中信金控在單獨銀行部門,或是整體金控,被開罰的總金額都位居「榜首」(圖片來源:中國信託金融控股)
至於台新銀行,則是因去年年底前,金管會針對銷售衍生性金融商品進行調查與檢視,發現台新銀行等多家國內銀行,在推銷、販售TRF(目標可贖回遠期契約)過程中出現嚴重缺失與違規行徑,因為對台新銀行兩度開罰,共開罰1200萬。
值得一提,針對銷售TRF違規失當的行為,永豐銀行其實是第一家被金管會懲處的國銀,在2014年即遭金管會「糾正」並處以「停止銷售TRF一年」的處分。而金管會針對TRF後續,總計四波的開罰中,總計超過十家國銀遭罰,總金額高達7200萬。
新光金、國泰金 保險部門屢遭裁罰
「擠進」金控遭開罰排行榜,第二與第四名的國泰金控以及新光金控。事實上銀行部門被開罰金額並不多,新光銀行只有3次遭罰,累計金額800萬元;國泰世華銀行同樣3次遭罰累計金額1300萬。主要的問題卻是出在保險部門。
過去五年間,新光金控旗下的產險部門被開罰7次,壽險部門被開罰8次,保險經紀人部門1次,總計16次遭罰罰緩累積達到1950萬。類似的情形也發生在國泰金控,旗下產險與壽險部門,一共被開罰了14次,累積罰緩更是超過2000萬元。新光金控和國泰金控兩家金控,可以說是金管會保險局開罰名單上最大的兩個「金主」。
圖說:國泰世華銀行遭罰累計金額1300萬。主要的問題出在保險部門。(圖片來源:國泰世華銀行)
弊案事後後裁罰 金管會監理機制失靈
事實上,當我們將過去五年金管會,對國內金融機關所有開罰記錄,進一步有系統的整理後發現,多數風聲鶴唳、嚴重懲處的案件,實際上都已經是等到整個金融弊案或地雷爆發後,甚至是媒體大篇幅報導後,金管會才慢半拍的介入調查處理。
簡單來說,除了少數出自金融機構內部,消息人士主動檢舉以外,金管會似乎缺乏能力,對弊案與地雷頻傳的金融機構「防範於未然」。雖然金管會自2004年成立以來,就已設立了檢查局(金檢局),然而這些年經驗已多少經證明,金檢局確實尚未發揮效果,未來究竟要如何強化金融監督管理與檢查的機制?如何真正促進台灣金融機構鬆動的內控機制?並保障所有大眾消費者與投資人權益,恐怕需要金管會拿出更大改革決心與毅力。
表一、銀行遭金管會開罰金額前五名
銀行 |
開罰件數 |
總金額(萬) |
中信銀行 |
8 |
2900 |
台新銀行 |
4 |
2200 |
渣打銀行 |
4 |
1900 |
永豐銀行 |
3 |
1700 |
兆豐銀行 |
3 |
1500 |
資料來源:整理自金管會
表二、金控公司遭金管會開罰總金額前五名
銀行 |
開罰件數 |
總金額(萬) |
中信金控 |
16 |
4100 |
國泰金控 |
17 |
3322 |
第一金控 |
8 |
2810 |
新光金控 |
19 |
2750 |
富邦金控 |
16 |
2380 |
資料來源:整理自金管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