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6(五月刊)例休亂象 拍案驚奇

圖說:《一例一休》的風暴過去了嗎?

企業造假躲加班 政府科專養外勞?

曾幾何時,一例一休成了政商界的奇譚。好不容易強行,穿越立法院四周的拒馬,完成修法;但緊接而來的,是大量光怪陸離的應變劇本,從四面八方傾巢而出。首先,勞資雙方算計更深。再者,中小企業「兩套帳」的漏規,也出現在員工的出勤記錄上,為的是規避驚人的加班費。

圖說:一例一休成政壇奇譚,強行穿越立法院四周的拒馬,完成修法。

服務業在假日,索性不開張。清明連假,大街上,仍然開門做生意的商家,店內穿梭往來的服務生,多半是不計較加班費的家人。

更有企業正在精算成本,考慮存續問題。南部一家鋼鐵業者的董事,即在友人聚會時,吐露無奈:「如果,做愈多虧愈大,誰是呆子啊!?」

替代役賣鍋貼 科專計畫養外勞?

一例一休讓企業吹起精簡風,卻成就政府專案的荒謬使命。最近,政府大大小小的專案計畫,包括:科技專案、中小企業發展基金、「創業天使計畫」等等,竟成了「養人」計畫,吸收一例一休所增加的人事成本。從結案報告上,不易看出異狀;只是,當替代役可以賣鍋貼,那麼,國家科技專案養外勞,似乎也距離不遠了?!

其實,鬧劇已悄悄上演。蘇震清、王惠美等委員在立法院經濟委員會內,不只一次質疑國家科技專案執行管理。委員們指出,在政府專案計畫中,查出部份受補助業者,將研發經費流用為人事支出;試想:以研發名目支出的人事費用,做出來的成果,會是鍋貼,還是水餃?

圖說:服務業假日索性不開張。連假仍然開門做生意的商家,多半是不計較加班費的家人。

笨蛋!問題在「績效」

最近,隨著政府預算解凍,消化預算機制快速啟動,離奇案件一一出籠。只是,不論是產學或是產研合作,都在不同程度上,表彰了公私夥伴關係(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要問的是,它們的正義性如何?

曾任台大副校長、現任科技部長陳良基,身上掛滿了政府補助案,正因懷「璧」其罪,被立委質疑。但陳良基回應表示,我們的社會,在面對國家資源分配時,不宜一味鑽研誰拿了多少?而應將重點放在:拿了政府資源,做出什麼?效益如何?績效如何評量?如此,才能讓投入的研發經費,創造最大的效益;而非為了追求公平表象,卻拖垮整體運作。

陳良基的這番論述有理。若以此對照「一例一休」與「政府補助專案」,重點不在於,吸收企業人力對不對,而在於呈現的績效如何?目前,市場上林立的「一案公司」(註:取得政府專案經費,計畫執行完成,就結束公司營運),除了一份結案報告書外,如何評量它們的執行效益?這些琳瑯滿目的「產學」、「產研」合作,萬萬不可淪為美其名是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實際上,卻是政府民間協力消化國家預算的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