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四月刊)海島台灣缺水更缺魚!

圖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要以海上鯨豚調查及紀錄工作開端,進而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海洋文化。(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臉書)

漁資源不斷流失 黑潮依舊洶湧

「黃牌警告」不是只有球類比賽才有!台灣被歐盟開出非法漁業黃牌警告名單,要求限期改善。台灣身為一個受海洋之神眷顧的島國,漁產十分豐富,但就算再多眷顧,資源也有窮盡的一天。親潮黑潮交會的台灣,現在不只面臨缺水也面臨缺漁的窘境,原因無他,過度捕撈。但在這講究快和效率的社會,還是有著一大群人默默守護著台灣的海洋,用最原始的方式─熱情。

《黑潮洶湧》愛海人的狂熱

台灣是個很特別的島嶼,有各種不同樣貌,不同的姿態和人們,本期封面故事是以台灣缺水為題,因降雨不足,部份地區有限水的可能性,但在台灣外圍,卻是滿滿的海水,海島國家卻缺水,令以色列跌破眼鏡。

《漢書‧東方朔傳》曾言「水至清則無魚,人至察則無徒」。意思是,水太清,魚就無法存身,要求別人太嚴格、苛刻,就沒有人能當他的夥伴。太平洋水深混濁,卻落得漁民無魚可捕,但也因海洋資源受傷,卻意外召集了一群人,重拾對海洋的熱情。到底台灣海洋資源出了什麼問題,你我都能說上一兩句,但只有最愛熱海洋的人才能真正瞭解原因。《黑潮洶湧》是一本由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出版,描述從一群海洋陌生人到成為海洋的守護者,記載著他們對海洋的狂熱和癡情。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主要以海上鯨豚調查及紀錄工作開端,進而關懷台灣海洋環境、生態與海洋文化。

「黑潮」是臺灣本土的海洋環境組織,以北赤道洋流命名,自詡為陸地上的黑潮,清澈、溫暖且堅定,象徵著臺灣永不止息的生命力。《黑潮洶湧》記憶著不同海洋回憶:海景、潮汐、鯨豚、水手、恆星以及洋流等。這些人與海洋之間的真情故事,看見臺灣最豐盛的資源,教導人們重新開始認識海洋。

圖說: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出版,描述從一群海洋陌生人到成為海洋的守護者,記載著他們對海洋的狂熱和癡情。(圖片來源:博客來)

生病海洋反饋人類

垃圾,陸地上隨處可見的東西。人們總認為海中垃圾,就是因為去海邊玩的人太多,又沒功德心,所以才造成海邊處處人潮,滿滿是垃圾。這些海洋狂熱者卻提出了意外的三個觀點,拼出海洋生病原因─人為垃圾,從何而來。他們意外觀察到,南濱夜市各類垃圾,經風吹後掉入大水溝,最後流入海中,及絕大部分人為垃圾透過都市下水道系統入溪流,最後匯流入海洋。另一種就是海上活動產生,船隻傾倒廢棄物或者是漁具意外落海。最後就是,你我熟知的不肖業者為了省下處理費用,任意向海洋或產業道路傾倒廢棄物,最由風吹雨淋流回大海。

圖說:守護台灣海洋是生在這塊島嶼上人民的共同責任。(圖片來源: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臉書)

當這些垃圾重回「大海的懷抱」後,受害的就是海洋中生物,被魚網纏繞的鯨魚、胃中有人為垃圾的海龜等,最後人們在把可食魚類抓來,煮成桌上的佳餚,垃圾不止影響了食物鏈,也影響了我們。

外籍漁工的悲歌

海洋不只影響著生物,也影響著一群依賴他們為生的人們。《黑潮洶湧》用著漁夫的視角,回憶敘說著,討海人的心聲,台灣現在的「海腳」都是外籍漁工,許多船長寧願節省成本雇便宜的漁工,台灣漁民比不上,就失去了工作。

外籍漁工是港邊常見的景色。但廉價也有廉價代價,語言不通的勞工容易發生口角。船長付大錢給仲介,扣成生活費、住宿等開銷,剩下才是漁工,生活品質差,又長期待在海上,難免思鄉,最後造成不少糾紛,以致海上喋血,最後鬧上新聞媒體版面。

居於「無魚之海」

歐盟2010年開始,為了打擊IUU打擊「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漁業」(Illegal, Unreported, Unregulated, IUU),將未有效打擊IUU的國家列為不合作國家,一開始先向該國發出正式警告(黃牌),指定時間內未能改善漁業管理以達國際標準,即列入黑名單(紅牌)面臨一系列制裁,包括禁止所有水產品出口至歐盟。過去曾被列入黃牌警告國家,包括貝里斯、柬埔寨、幾內亞和斯里蘭卡等。台灣漁業主要競爭對手南韓,也曾因違法超捕、虐待漁工和偽造漁船作業執照等事項,2013年被歐盟黃牌警告。

2015年10月歐盟執委會對台祭出黃牌警告,將台灣納入「非法、未報告、不受規範」(IUU)漁業不合作第三國警告名單,限期6個月內進行改善,否則可能禁止台灣漁產輸入,受到歐盟壓力,立院2016年七月三讀完成「遠洋漁業條例」立法,並三讀通過「漁業法」與「投資經營非我國籍漁船管理條例」等修正案,重罰對我國漁船未經申請進入他國魚場或公海捕漁。

沒多少人會相信,海中沒有魚這種事。但就像樹一樣,不種只砍,總有一天將無木可伐,自然有他的法則,生態系有他自我平衡方式,大魚吃小魚。但人類的捕撈是大小通殺,台灣人愛吃的?仔魚,就是幼魚殺手。魚類從出生到死亡須經歷數個月到數年,在幼魚階段非常脆弱,非常容易受到環境影響而死亡,死亡率最高發生在從卵到仔魚期,影響魚類存活因子很多,如海流、棲地、溫度、鹽度等…其中以溫度和海流影響最為關鍵。在沒人為捕撈情況下,掠食死亡是魚群最大的死亡因素。

我們常說「大魚吃小魚,小魚吃蝦米」,大吃小在海洋中扮演關鍵因素,海洋動物一生,隨時當要面臨「吃」與「被吃」的選擇,成長的快的,就具有大的優勢,自然也容易存活,這是自然限制的因素。在大環境好或海洋生產力高時,漁業的衝擊影響就小;反之,環境不佳時卻不因自然作調整,就會加速資源的崩解。

台灣又渴又無魚

台灣是海洋的天之驕子,但也因為擁有的太多,不缺水不缺魚,多年以來,未徹底檢討,隨著漁業資源不斷流失,直到歐盟的黃牌,才開始有了修法的行動,而台灣的水,永遠不夠用!漏水問題卻持續惡化…

《黑潮洶湧》有著愛海人的對海洋及鯨豚的熱情狂熱,但守護台灣海洋不該只是丟給基金會、淨灘者甚至是環保志工,那是生在這塊島嶼上人民的共同責任。柯市長有句名言「垃圾不分藍綠」,當然海洋中的垃圾,也不分你我,它都會影響著海洋生態的一切。陸上的人們白天為著一例一休、年金改革吵的面紅耳赤;夜深了,當大家都熄燈入眠時,你我所無心丟棄的垃圾,可能正決定著海洋生物的生死,當一切都安靜了下來,黑潮依舊洶湧,影響著台灣這塊土地上的生命。

圖說:台水董事長郭俊銘為抗旱召開記者會,身為海島國家的台灣卻缺水。(台灣自來水公司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