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四月刊)「一中承諾書」教育部失職

圖說:教育部長潘文忠證實,全國有72所大專校院涉對中國大陸簽訂「一中承諾書」。(圖片來源:教育部全球資訊網)

正視中生來台問題

引起討論的各大學與中國簽訂「一中承諾書」爭議,經過2周調查,教育部長潘文忠證實,全國157所大專校院,共有72所大專校院涉對中國大陸出具「不適當的承諾書」,占比近一半,可見中國對我國高等教育的干涉,已到了非常普遍的地步。從最近一連串的中生來台亂象,如政大畢業中生周泓旭涉嫌共諜案被收押禁見、國內公私立大學為了招生需要簽訂「一中承諾書」、及是否開放中生參加健保等事件,問題已經非常嚴重,值得正視中生來台問題,並徹底檢討的時候了。

中生來台政策牽涉到國家立場、教育產業定位、資源分配公平、及防弊配套措施等問題,絕不是如統派思維者,單純地以雙方同文同種,可透過雙方交流來內化、改造中國社會基礎,有利台灣安全等一廂情願想法,來淡化中生來台可能帶來的衝擊狀況;而應該嚴肅的去面對每年高達數萬名中生來台,對我們可能造成的影響才對。

牽涉國安與產業

就國家安全而言,不管個人的政治立場是統還是獨,中國仍然是我們的威脅敵國,是無庸置疑的事實。因為中國從不宣布放棄武力犯台、隨時佈署高達上千枚的飛彈對準台灣,這些準戰爭的敵對狀態表現,若將它視而不見,自我鬆懈心防,除了是昧於事實外,更會是犯了「無敵國外患國恆亡」的兵家大忌。中生交流需考慮的問題,自然也不能把敵我心防,這個因素忽略掉了。

其次就產業經濟層面來看,雖然很多教育先進國家如美、澳者,都將教育視為重要產業,進行教育輸出。台灣為甚麼不能比照辦理,廣招中國學生來台就學,發展台灣的教育產業?其原因就在教育定位不同,美澳將教育視為經濟活動,以反映成本利潤為原則,其收費係採高學費標準,且對本、外國學生是採差別收費的待遇,外籍生的收費往往是本國生的二至三倍;反觀我國的高等教育是以照顧國民受教權為主,採用低學費政策。一般公私立大學每年收費金額約在六到十多萬元而已,與美國名校動輒上百萬元比較,懸殊過大;台灣學生負擔的學費收入,明顯不敷學校的成本支出,不論公私立大學的經費都有賴政府挹注必要。

現行法規對中生收費標準,有加成的規定,但又無法像國外的高達倍數來反映真實成本,我國的加成額度仍無法彌補長期的成本需求,因此每招收一名中生,國家就要虧本一名的補貼,廣招中生無異是拿國人的納稅錢去教育敵國的子弟,甚至是會排擠到台灣小孩有限的教育資源,影響到台灣小孩的教育機會,實在是毫無道理。

圖說:中國是我們的威脅敵國,因從不宣布放棄武力犯台的野心。(圖片來源:達志影像)

納保機制待商確

除了學費收入不足支應成本的直接影響以外,中生來台所引發的社會成本問題,也會間接地加重我們社會的負擔,最具體的影響就是中生納(健)保與否的爭議。雖然基於人道考量,任何學生在我國境內生活,都應該給予參與保險的保障,但全世界對外籍生的投保問題,都是給予商業保險的方式為常態,沒有像台灣給予參加全民健保的方式來運作。

圖說:中生來台得參加全民健保,無異是用台灣人民的納稅,照顧中國學生健康。(圖片來源:邱水文)

全民健保是屬於社會福利的性質,其適用者以本國國民為對象,所需經費不足部分也以全民納稅支應為主。我國現行規定中生來台得以參加全民健保,無異是用台灣人民的納稅(保費)款,去照顧中國學生的健康,非常的不合理,而且中國也沒有相同性質的健保制度,來優惠我們在中國的學生,更不符合對等互惠原則。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面對高達數萬名的中生入境,可能衍生的各項問題,重者如擔任共諜危害國家安全,到輕者打工、就業影響台灣學生的工作機會,在所難免。政府一定要訂定相關的配套措施,嚴格管理。回顧馬政府開放中國學生來台之初,教育部信誓旦旦宣示,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採認中國學歷,將採「三限」、「六不」原則,包括限校、限量及限域,不加分、不影響招生名額、不提供獎助學金、不允許校外打工、不可考照、不可續留台灣就業,以免造成國內教育及就業排擠;但如今這些管制措施,早已陸陸續續放寬中,教育部的把關能力令人懷疑,所以才會有中生涉及共諜案,甚至我國的大學自我矮化,簽屬一中承諾書的荒誕行為發生。

圖說:馬政府開放中國學生來台時,教育部信宣示,開放中國學生來台及採認中國學歷,將採「三限」、「六不」原則。(圖片來源:馬英九臉書)

教育部軟弱失職

教育部係我國最高的教育主管機關,負責教育政策的擬定與督導之責,面對中生來台政策不當,及所滋生的各種問題,明顯有失職之處。從此次「一中承諾書」爭議的處理過程來看,教育部一開始立場堅定,信誓旦旦直指簽署承諾書乃是違反「兩岸人民關係條例」違法行為,將給予適當處分或扣減各種相關補助款等;後來經證實全國157所大專校院,共有72所大專校院涉對中國大陸出具「不適當的承諾書」,占比近一半。教育部立場丕變,稱各校行為僅是行政疏失,將發文要求改進,不會進行任何處分措施,甚至連簽署的72家學校名單,也不敢公布,態度軟弱令人嘆為觀止。

教育部既未能訂定明確之中生來台政策,引領各大學遵循在先;每年高達兩千多億元的教育經費,操之在教育部手中,各大專院校均仰賴教育部之鼻息,理應可以有效督導各大學有效改進在後。豈能僅因各大學校長反彈,就自我退縮,顯然有所未當。政府如果再不正視開放中生可能衍生的問題,嚴肅面對檢討中生來台政策,各種中生來台的後遺症,將會層出不窮,帶給台灣很大的傷害,國人絕對不能等閒視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