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5(四月刊)遺失定位的「亞洲.矽谷」

資料來源: 國發會產發處網站

台灣漠視區塊鏈的危機

最近因工作關係,筆者有幸與相關單位討論,國發會產發處目前積極推動「亞洲.矽谷計劃」。選前蔡總統曾提出「面對在地」、「朝向國際」兩大軸線並依此擘畫亞洲.矽谷計畫,因此筆者饒有興致地拜讀此計畫相關內容,內容乍看之下資金、人才、法令規章、國際連結以及推動方案各面向論述完備,但仔細一看著實讓筆者捏一把冷汗,至關重要的區塊鏈「去中心化」新經濟,在計畫中竟然不見蹤影!

遺失的角色定位

首先,報告中點出全球產業的衝擊有兩點:一是新工業革命開啟,歐美國家推動再工業化,中國大陸啟動「中國製造2025」;二是數位新經濟崛起,網路創新經濟翻轉產業版圖,行動網路創造新商業營運模式,面對此可能翻雲覆雨的全球衝擊,台灣必須重新定位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並且需掌握新經濟發展的契機。據此提出一個生態系、兩大主軸、三大連結、四大策略的1234架構,最後以網站上看到五大關鍵量化目標做終。

資料來源: 國發會產發處網站

筆者看完自問是不是漏掉了什麼?一開始說好的全球產業鏈的角色定位呢?角色定位就是關鍵,常言放錯位置的人才就是垃圾,以己之弱攻彼之強,非智也。筆者左翻右看,或許報告中一直提到體現矽谷精神,強化鏈結亞洲,健全創新創業生態系,應該就是此計畫認知上的角色定位吧?筆者姑且稱它為一個跨太平洋的新創「大平台」。

現成偏誤(Availability Bias)

我們在決策上常講的「現成偏誤」,人們傾向借助一些易取得的現成資訊,為自己描繪出一幅世界圖像。這麼做當然十分愚蠢,因為我們主觀上容易理解與接受的世界,在現實上往往都不是所想的那樣。在制定計畫時,我們也經常會發生同樣的偏誤,以身邊易取得的資源,拼湊出看似合理的故事。

報告中連接矽谷創新聚落,引進創新能量為例,想當然爾台灣有「資策會」、「工研院」、「科技部」、「中央研究院」以及民間企業等充沛的研發能量,再拉上矽谷、以色列的人才與資源,找個地方設個園區,台灣就有個創新平台的故事了。

讓我們快速瀏覽一下,這些法人機構歷年來各自研究,及執行的項目。我們會發現這些計畫,幾乎是在互相為對方創造KPI和預算,有多少真正創造了市場價值?再者,站在矽谷、以色列的立場來看,與北京的中關村創業一條街、上海的虹橋創新中心連結是不是會更有吸引力?他們有什麼理由要選創新環境相對落後的台灣?更遑論預計花百億在桃園搞個產業園區,這幾年台灣拿到中央補助款的各地方政府都拼命花錢做智慧城市試驗場,因沒有規劃後續的經費與資源,並且沒有明確的商業模式支持下,花錢就像放煙火般,只有瞬間的燦爛。

以色列沒有「西亞.矽谷」,愛爾蘭沒有「西歐.矽谷」,愛沙尼亞也沒有「波羅的海.矽谷」,但他們如何做出全世界都不敢忽視的數位經濟實力?筆者私以為,台灣在這個時間點,不應站在上個世紀以零和為基礎的全球化思維,來看台灣在全球產業鏈的角色定位,應該要把高度拉高,站在更廣義的全球化角度看台灣適合扮演的角色。

藉資訊科技核心 找到全球定位

上個世紀的全球化思維簡言之就是人、貨、財,以及知識的跨國界流動,但因為在貨、財流動性比人更容易實現現實條件下,過於氾濫的貨、財流動造成輸入國以及輸出國皆承受一定程度的社會衝擊,無法隨之改變的人,便在其中承受許多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這也是當今對上個世紀全球化的主要反思。

到了二十一世紀的現在,「資訊科技」為過去全球化帶來一個新的發展契機,以資訊科技為驅動力的國家可輕易地,在信息、文化、教育、娛樂等方面迅速與其他國家同步,這個改變不單是量的改變,更是質的改變,因為「資訊科技」帶來的是世界觀的改變,對自身認知的改變。為何前文中提到的小國能產生足以讓世界刮目相看的經濟實力?根本原因在於「資訊科技」讓它們站在世界,另一個高度放大了自己的心胸,看清自己的優缺點,認知到小國人穿合身的衣服仍然可以在世界的舞台上讓人矚目。

可惜台灣因為許多歷史的因素,已習慣用大國的思維計畫台灣的未來,就像小人穿大衣不僅不合身,而且還容易在舞台上踩到衣腳跌倒,台灣若能誠實面對自身擁有的資源,便會發現「去中心化」、「建立夥伴關係」、「建立可信賴的資本匯流技術」才是台灣在全球劇變浪潮下得以生存的條件,其中共享經濟以及區塊鏈技術的發展更是其中重中之重。

共享經濟+區塊鏈 共創新經濟

共享經濟有兩個基本的意涵:第一個是支配權、使用權要超越產權、佔有權。第二個是,沒被利用的價值就等於浪費,要消除浪費,資源就要能順暢流動,資源越流動,越能創造財富,而且此財富不僅限於金錢。其中,共享經濟要能成功,首要解決「信任」問題,恰巧區塊鏈技術正是處理此問題的利器,也是目前互聯網裡為數不多的革命性技術之一。

在此「信任」的機制下,共享經濟可承載情感流動、意願流動、關係流動和虛擬財富流動,例如區塊鏈的共識機制,可以讓初次相識的陌生人就可建立信任。從這個層面來看,區塊鏈將重新定義交易和分配。筆者認為台灣當前的亞洲.矽谷計畫不知是刻意或不小心遺忘了共享經濟+區塊鏈的發展,這個不小心恐將讓台灣錯失未來全球化版圖的大半江山,也將失去廣義全球化浪潮下的關鍵生存能力。

雖然目前為止區塊鏈僅剛在金融世界嶄露頭角,然而,光是這冰山一角便吸引其他領域開始積極導入區塊鏈技術,並以新創公司的姿態破壞市場,包括:雲存儲、智能契約、社交網路、防偽、數位身份、供應鏈、藝術與所有權、市場預測和物聯網。可預期的是,未來20年,任何經濟體皆難以漠視共享經濟以及區塊鏈的存在。

資料來源: Venture Radar網站

在政府卯足全力推動五大創新產業計畫的當下,台灣是要繼續以過時的零和思維思考台灣產業的定位與未來?還是能放開心胸,站在「資訊科技」的高度,擁抱共享經濟並掌握區塊鏈技術,勇敢面對在不遠的未來將在全球風起雲湧的數位新經濟?位居上位的主事者,請一手摸著良心,一手擦亮眼睛,看清路,走好路,因為台灣已沒有太多機會可以不斷地錯過。

什麼是區塊鏈?

區塊鏈是由一套嚴謹的加密法演變而來的分散式資料儲存技術,透過複雜的公鑰與私鑰設置,系統會自動透過區塊鏈網絡將交易資料分送到每一位參與者手中,而且每一位參與者只能針對自己的資料進行修改。透過區塊鏈技術,消費者與企業便不需要透過中間人才能進行信任交易,可以用更快、更安全且更低成本的方式進行財產交易、稽核與監管。聞名世界的比特幣便是此技術的應用,為金融界帶來不小衝擊。

區塊鏈為什麼重要?

因為區塊鏈的四大特點:一、共享帳目。二、智慧合約。三、隱私權。四、共識。國外金融業者已將其視為顛覆現有交易的關鍵核心技術,其所構建的信任系統,也讓區塊鏈並不僅限於金融領域,舉凡需要「信任」機制存在的地方,例如政府稅收、供應鏈協同供貨、智慧契約、食品履歷、智慧財產權證明、群眾募資平臺、物聯網等,將逐漸被區塊鏈技術所滲透,原本存在於參與者間的多層剝削將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