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推特揭露的台美軍購問題
美國新一任的總統川普,還未正式上任,就為美中台的三方關係,掀起了一陣風暴。而風暴的源頭,竟然只是他短短的一則推特(Twitter)發文。
「川蔡熱線」的背後現實
2016年12月初,蔡英文總統致電川普,彼此通話約十多分鐘。隔日上午,川普在推特上發文表示,「台灣總統今天打電話給我,祝賀我當選總統。謝謝你!」(The President of Taiwan CALLED ME today to wish me congratulations on winning the Presidency. Thank you!)
這起雙方通話的消息傳起,引起各界矚目。因為川普打破了長久以來美國總統為考慮中國觀感,不在檯面上與台灣總統直接聯繫的慣例,也遭到部分人士質疑「川普不懂外交」。對此,川普在推特上則進一步諷刺,「美國軍售數十億美元裝備給台灣,我卻連一通祝賀電話都接不得,真是有趣!」(Interesting how the U.S. sells Taiwan billions of dollars of military equipment but I should not accept a congratulatory call.”)
該則貼文刊出後,受到各大主流媒體廣泛報導,讓簡單的一通賀電,上升為國際外交層次的熱門課題。
國際政治輿論界,為了川普這樣的高調說詞,有不少爭論。一部分人士認為,在當今美中關係尚未緩和的情況下,川普「不該高調挑釁中國」,否則只會招致不必要的中國反彈,影響了美國在政治經濟上的國際佈局。另一派則傾向認定,「川普本來就不該看中國臉色」、「美國長期和台灣本有緊密的合作關係,接個賀電豈有問題?」至今依然爭論不休。
然而,這兩種立場的論辯中,卻忽略了另一個更該被正視的課題:川普推特發文中公諸於世的「美國軍售數十億美元裝備給台灣」,竟彷彿是「接通賀電有何關係」的前提或條件?這樣明目張膽「軍火傾銷」的關係,難道毫無值得嚴肅檢視之處?難道台灣是非買單不可,而頂多是換來打通賀電的「國際空間」?
長期的台美不平等軍購關係
自二次大戰以後,美國基於自身的國家利益,即積極地於東亞地區部署「反共島鏈」。從南韓、日本,一直向下延伸到台灣、菲律賓、過去的南越、馬來西亞、新加坡、紐澳…等,都與美國有穩固的軍事合作關係,甚至得容許美國在該領土上「駐軍」。
表面上來看,美國宣稱此舉是為了「保護東亞」。但現實上,這更接近是美國為了控制東亞地區,不顧當地意願而採取的戰略佈局。延續至今,儘管曾經遭遇到東亞人民許多的抨擊與反彈(例如沖繩、南韓長年以來的「反對美軍基地」抗爭運動),但美國依然不為所動,當地政府也多半傾向低頭接受。美國自身都有許多左翼學者抨擊此舉形同「美國在東亞的新殖民主義」,可見一斑。
對台灣而言,當然也不例外。國民黨退守至台灣能夠繼續保有政權,除了自身的獨裁高壓外,美國的支持也是一關鍵因素。而這交換的,當然是美國能高度控制台灣政局,以合乎美國的政經利益。從1950至1980年代的經濟起飛,到1980年代末起的民主化浪潮,儘管歷經了政黨論替,但不論是國民黨或民進黨,無一不堅持執行「親美」政策。而其中一項具體內容,就是巨額的軍購關係;不論是否真有必要,在政經局勢下,台灣政府彷彿就是只有接受的份?如今甚至成為了美國未來總統公開宣傳的事實。
根據公開資料顯示,自1979年美國通過「台灣關係法」,明定有販賣軍備予台灣政府的「責任」後,至2016年37年間,台灣就至少向美方支付了518億美元採購軍事設備,平均每年高達14億美元之譜(約500億新台幣)!
其中較大規模的包括1992年李登輝執政時,花了60億美元向美採購F-16戰鬥機,隔年再以100億美元購買愛國者飛彈設備,並且每年陸續有數億美元不等的軍購案。到了2000年陳水扁上台後,「台美軍購關係」依舊,2004年在美國的要求下,扁政府甚至向國會提出6108億元新台幣(約200億美元)的鉅額軍購預算案,要採購愛國者三型飛彈,P-3C長程定翼反潛機以及柴電潛艦;該議案儘管在泛藍勢力批評為「凱子軍購」、大力杯葛下無法通過,但待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國民黨立刻變更態度,再次對美「輸誠」。分別於2008年底與2010年,陸續通過了分別皆達64億美元的鉅額軍購,用以購買阿帕契長弓攻擊直昇機、UH-60M黑鷹直昇機、愛國者飛彈,魚叉飛彈等軍事設備,短短兩年間,就須支付高達4000億新台幣給用以軍購,達台灣政府預算的13%之多,也比單一年度的社會福利預算(約2970億元)還多!
軍購買不到的國家安全與自主空間
然而,這些巨額軍購,真的能夠換來台灣的國防安全嗎?各方軍事專家皆多有質疑。許多人都提出批評,相關軍事採購多半是將美方要淘汰的武器設備,收購來台灣擺放,對於國防並沒有實際幫助,而且在台灣自身人員沒有能力維修與研發的情況下,只會繼續延續對美的軍事依賴關係。
美國在台協會儘管屢屢發布新聞稿澄清:「 所有出售給台灣的美國軍備系統都為美國軍方所使用。幾乎所有台灣採購的項目都是全新製造的裝備。」「兩艘船艦是經過重新整修,再以原來成本的一部份出售台灣。台灣支付的價格是比照出售給美國與美國的夥伴的價格。這些系統能讓台灣維持足夠的自我防衛能力。」
但看在多數台灣民眾的眼中,幾乎難以對美方這些說詞真誠信任,畢竟,台灣社會中也缺乏客觀來討論這些軍購案必要性的空間。毋寧說,鉅額軍購像是一種「不得不付出去的『保護費』」,只不過是以「軍購」為名來進行。因此,重點本來就不是這些軍事武器是否合適,或者價格合理與否;根本的考慮是基於美國的霸權地位,台灣政府就只有接受「朝貢」的份?
但這種不平等的軍購關係,無條件繼續維持,真的就是合乎台灣的國家發展利益嗎?川普推文引發爭議的此刻,反而該是台灣各界重新檢視對美軍購政策的時候了。
固然在國際上,台灣必須重視與美國的合作關係。但這種合作不該是無條件的「朝貢」關係,以軍事保護之名被予取予求。相對地,台灣必須要思考的是如何在美國與中國兩霸博弈的時刻,採取靈活的策略,來謀求台灣的發展前途。而要朝這個方向發展,作為指標性的各種鉅額軍購,至少老百姓與國會議員就不該輕易買單。
除此之外,所謂的「中國對台威脅」,固然存有實際成份,但也仍需要回歸到客觀的分析,並且尋求切實的解方(台灣實際上也沒有長期與中國進行軍備競賽的空間);站在台灣發展角度來看,不能只依循情緒反應,反讓美方藉此獲取巨額利益,把台灣當作可恣意利用的工具,國際空間依然不可得。
曾任國防部長的李傑就曾對媒體表示:「美國一方面要部分提高台灣的軍力和戰鬥力,但也不能提高得太多,出現明顯強於中國大陸軍力的情況,是直接挑釁大陸,把握住這個分寸,會令台灣感到威脅、更願意抱美國大腿。」這個說法雖然相當直截,但不乏切中了許多事實上的狀況。台美軍購從來就不只是國防技術問題,而是雙方與多方的國際政治角力考慮。不會是無條件撒下大筆銀子軍購,台灣就能夠換來國家安全與自主空間。
另尋軍購外的和平發展道路
人類世界發展至今,投入在軍備上的經費,依然往往比教育或社福預算來得還多。政府總是宣稱這是「必要之惡」,卻沒有嚴肅地思考,有什麼樣的方式能夠尋求替代,在最小化軍備花費的同時,能夠邁向國際的和平發展?這樣的道理,對於台灣這樣的後進小國,更是必要。倘若能夠節省下不必要的軍事花費,全力挹注在經濟、社會、教育文化等發展上,台灣豈不是能成為一個更美麗富裕的國度?
諷刺的是,川普本人近日才針對美國高額的軍火研發預算,提出砲轟。他高分貝批評,製造F-35戰鬥機的成本已經失控,「數十億美元的軍購(和其他採購)在明年1月20日之後,可以、也將被省下。」這一決策究竟會如何進行,當然得待他上任後才會知分曉。但顯然就是美國的國家安全,也不會是單靠國防武器的黑洞花費來維持,為政者時時刻刻該有檢討的必要。
川普上任後,國際上可能將會引發新的軍事緊張與風暴。但人民能否看穿統治者為了政治利益所運作的虛幻衝突,而切實地尋找合乎人類文明需求的和平發展道路,肯定是下個階段包括台灣人民得要面對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