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8(九月刊)校園身體管訓依舊在

告別「上世紀」遺毒仍須努力

你希望台灣的下一代,依然在有「髮禁」與「體罰」的學校裡求學嗎?

2016年的暑假艷陽下,我應邀到新竹地區的一個青少年營隊,與來自多個不同學校的學子齊聚,聊聊當今中學裡頭的教育問題。

對我來說,就讀中學已經是「上個世紀」的事情,不免好奇二十年後的台灣校園光景,有無改變。看著眼前的青少年們比我這一代活潑不少,也頗有主見、勇於表達意見,感覺時代氛圍的確有在改變。但校園裡的許多問題,卻似乎未跟上時代潮流,竟然延續至今?

「髮禁」、「體罰」仍普遍存在

我問起這批學子,「你們覺得學校裡有什麼不合理的規定?」現場立刻展開了熱烈的討論。竟有將近三分之二的學生都指出,學校依然有「髮禁」!特別是國中階段,私立高中職,更是如此。「那如果頭髮違反了『髮禁』,會怎麼樣?」我好奇地問。他們不約而同地說:「送去愛校服務」、「不服就記警告」、「通知家長管教」,更有人說:「學校會直接拿剪刀剪掉!」

一位來自新竹女中的高中生指出:「學校的校規裡面有一條,規定吃東西嘴巴不可以張太開,必須要小口小口地吃。」「裡頭也還規定,坐著的時候腳要併攏,最好要兩腳側斜下來。」在場的人們聽到,都吃驚連連。怎麼直到今天,女校不只要教學生知識,還要教舉止「端莊」?

我再問起,學校裡還有沒有「體罰」?竟也有將近二分之一的學生表示曾有被體罰。「會不會打手心,得看個別老師作風」學生無奈地說。荒謬的是,校園體罰問題在台灣爭議了數十年之久,2006年時已「立法禁止體罰」,寫入教育基本法中以為禁止依據。沒想到,十年後校園依然是「陽奉陰違」,是否守法,得「看個別老師作風」!?

我看著台下這群年紀小我約莫二十歲的年輕人,還要承受這些「上個世紀」就存在的不當校規,頓時覺得感慨萬千。到底要到什麼時候,台灣校園裡頭的學子們,可以不用苦惱於應付這些無理管訓?台灣教育為何要拘泥這些無謂的形式?

校園陽奉陰違有一套

有人或許會質疑:當今教育不已經更講究尊重「學生人權」?這些問題真的不會慢慢消逝嗎?但現實中的確有股系統性的力量,讓這些校園身體管訓維持下來,甚至透過種種方式「就地合法」。

例如,儘管教育部曾於2005年發布行政命令,命訂「學生髮式屬基本人權範圍,學校不得藉故檢查及懲處」,要求各級公立學校一律遵行。且在2016年更進一步主張「學校不得將學生服裝儀容規定作為處罰依據」,將保障擴及到所有公私立學校。但如前所述,現實中卻仍有三分之二以上的學校「不理會」教育部命令,「髮禁」規定依舊。一句「學生還是要有學生的樣子」,就彷彿一切都有其合理性與合法性?但規範者從未回答:誰來決定那是「什麼樣子」?真的有種東西叫「學生的樣子」嗎?

為了因應教育部規定,一位新竹實驗中學的學生說:學校現在都是靠「繞道處罰」。什麼意思?原來,因為教育部規定「不得因為學生髮式而『懲處』」,但學校又不願意放棄管理學生髮式的權力,就想了一個方法:對於髮式不合規定的學生,不「懲處」,但予以「管教」。怎麼「管教」?送交「愛校服務」——強制為學校勞動服務一定時間。如果不接受「愛校服務」,就會被記警告或小過等懲處,於是學生最終還是非得接受規定。簡言之,「髮禁」還在,一樣有強制效果,但學校繞一個彎,假裝不會懲處,以合乎教育部規定?學校這樣「鑽法律漏洞」的做法,從2005年開始,據說已經有十年以上了。

其實這類作法在法律規定上並站不住腳,也不合乎「依據實際來判斷性質」的法律方法。畢竟,稱為「管教」而不叫「懲處」,然後認為叫「管教」的就能夠一律放行,叫「懲處」的則否。試問,這樣規定還有任何意義嗎?倘若如此,那學校只要隨意換一個名詞,例如叫做「身體輔導」,要求違反髮式規定的學生應接受「輔導」,例如得跑操場三圈、站立反省一小時…,一樣有強制效果?法律當然不是這樣的「唯名論」解釋。

悲哀的是,學校帶頭違法亂紀,教育當局竟也不聞不問。據了解,十年來已有數千名學生對此抱怨,抗議學校不當的身體管訓,紛紛湧入教育部長的民意信箱。但他們都得到制式答覆,例如重複聲稱:「學校不可因學生髮式『懲處』,但可『管教』…」、「應妥善訂定教師輔導與管教學生辦法…」。而問題始終還是沒有解決。

認真看待校園身體管訓

從社會學的角度來看,這些校園的身體管訓「尾大不掉」,其實有其原因。它往往奠基於學校的實際職能,而並非是輕易就可掃去的「遺毒」。

表面上來看,學校是一個「讀書」的地方,但其實不只如此。不少人也都觀察到,多數的學生來到學校,未必真在「讀書」或「上課」,書很可能都是自己在念,或是到補習班學。然而,來到學校,學生卻都得要應付這些身體管訓,從進校門口的服儀檢查、班上導師與教官的違規計點、升旗時的統一抽檢…,如果不合乎規定,學生不但可能被管教、懲戒,甚至可能因此被體罰。從此都不難看出,學校對「遵守規矩」的要求,其實是不亞於「認真讀書」的。

馬克思主義教育社會學的觀點指出,學校教育的主要功能在於培養合乎企業需求的勞動力,透過形成聽話、溫馴而勤奮的人力,使資本積累順利無虞。而要培養此種勞動力,重點不只在於「讀書問學」的智識提升,而更在於「遵守規矩」的秉性養成,以及「整齊劃一」的身體習慣。因此,校園生活中的種種服裝儀容規定,以及違反後將遭致的管教與懲戒,構成了學校教育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無怪乎台灣教育改革二十年至今,種種身體管訓仍堅若磐石,難以鬆動。

但這些控制並非毫無改變可能,關鍵在於「集體抗爭」。倘若遭受無理箝制的學生,能夠看穿這套身體控制背後的資本積累目標,集體採取行動向馴化的勞動力形成「說不」!讓日益炙烈的校園抗爭,與改變整體政經體制的社會運動串連起來。相信教育真正的改革,總會有來臨的一天。

還記得,在這場營隊的課程中,我和台下的年輕人們許諾:我們一定要讓這些無理管訓,一一在台灣消失,不可以拖到再二十年後辦營隊,換你們當講師,問起台下卻還有一樣的狀況。他們聽了,露出淺淺地微笑,以及些許自信的眼神。我想,改變的希望的確在萌芽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