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下流老人」的社會悲歌

─台灣恐步後塵

你是否有想過,當你老年的時候,仍可能活在拮据貧困的苦難當中?

日本輿論界最近有個新詞,描繪面臨貧窮壓迫的老年群體——「下流老人」。此一「下流」,並非是指老人的文化水準不佳,而是指涉其社經地位的貧困低落。它源自日本社福NGO工作者藤田校典,針對日本老人貧窮問題寫成的《下流老人: 一億?老後崩??衝?》一書。該書甫一出版,即引起日本社會的熱烈討論,反映此一問題的確嚴重(台灣已有中文翻譯出版,書名為《下流老人:即使月薪5萬,我們仍將又老又窮又孤獨》)。

「下流老人」在日本

日本老人也會面臨貧困問題?甚至可能會窮到三餐不繼、流落街頭?這似乎不是外界對日本老人的一般印象。但作者藤田校典在擔任第一線社福工作者的經驗中,觀察到這已是日益普遍的真實。

「早上,在微亮的天色中醒來。從窗簾縫隙灑進的陽光映照著充滿灰塵、衣服和傳單四處散落的三坪大房間。身體感覺相當沉重,無法隨意移動。花了十五分鐘,好不容易從滿佈斑點的污穢棉被中起身,洗了把臉。從鍋裡裝了一些昨天的剩飯來吃,還吞了許多藥。因為有痼疾,所以一定要吃藥。但是,要錢很貴,沒辦法經常上醫院,所以,把拿到的要分成一半來吃。」

這令人心酸、近乎絕望的景象,是藤田校典在《下流老人》書中開頭指出的日本貧窮老人的生活一景。他強調這並非是少數案例。隨著老年普遍延長、年金與退休金不足、家庭網絡又逐漸崩解的社會趨勢,這樣的貧困狀況在日本老人越來越常出現。

他所定義的「下流老人」有三大特徵:一、收入極低,二、沒有足夠的存款,三、沒有可以依賴的人。使高齡者過著等於或低於「生活保護基準」(即台灣的「貧窮線基準」)的生活水平。

老人為何會變貧窮?作者觀察到,隨著日本普遍收入下滑、非正規聘雇大增、公共住宅不足、生活保護(社會救助)機制不良、國民年金給付太少、離婚率提高…等社會變遷,社會風險不斷增大,已使得一般人到了老年一不小心,都可能成為「下流老人」。透過分析統計數據,他指出:「若年收入在400萬日圓以下,老年貧窮風險很高。」因為儘管就業時有一定收入,但到了年老退休時卻未必有足夠的積蓄與年金,使得老年生活費用大幅縮水。加上若罹患長期疾病、得支付大量的醫藥或看護費用,或得要照顧有疾病的子女,或面臨離婚導致年金平攤…,種種「意外狀況」,都很可能使得老年生活陷入經濟危機當中。「所有人都可能變成下流老人」,的確並非危言聳聽。

反觀台灣的老年貧窮問題

而「下流老人」的問題,恐怕並非是日本社會的專利。反觀台灣,我們本土的老年貧窮狀況,恐怕也在加劇當中!?

根據台灣主計處調查,台灣不分年齡層上班族的月平均薪資約為35986元。如果工作25年,退休時能夠領取的勞保年金與勞工退休金,每個月僅不到兩萬元。

然而,當前在台灣邁入老年生活的人們,他們很可能不若上一代老人,能期待倚靠多位子女一同扶養自身晚年。一方面,台灣新一代老人的子女數目多半縮減,多為兩位左右,扶養比不斷惡化。另一方面,子女的教育年數持續延長,不但延後就業,高漲的教育開支還增添了學貸壓力;儘管開始工作,也很可能面臨22K的低薪窘境,成家與還貸款都有困難,更別說有扶養父母的餘裕。

當無法倚靠子女時,如果夫妻過去僅有一人就業,少有積蓄,則現實中一家就僅能靠領取每月兩萬餘元的勞保年金與退休金來維生。假若沒有發生任何意外狀況都還好,但只要一有病痛、發生事故、緊急需要、債務發生…等,就很可能使自身淪為「下流老人」的窘境。

這絕非是只有少數人才會面臨的風險。根據行政院主計處2014年統計,台灣民眾退休年齡為57.4歲,平均壽命約80歲,大約有23年要靠退休金生活。但有多少人能保證23年的退休期間,都不會發生各類意外呢?台灣退休基金協會曾推估,「在台灣退休,準備金額應超過1000萬」。然而,又有多少家庭在養兒育女、奉養父母、辛苦拉拔一家之後,還能留下1000萬元?

「下流老人」是整體性的社會問題

這其實不是個人問題,而是整體社會問題。隨著傳統家庭的解組、老年生活的延長,個人的老年安養本需倚靠社會福利制度來維持。但台灣慢半拍與低保障的年金制度與長期照護保險,使得多數的老人仍只得「靠自己」。

假如是富有的老人,當然問題不大。但少有積蓄的貧窮老人們,很快就會陷入生活危機。隨著台灣社會貧富差距拉大,台灣前1%所得者佔全國總所得比例,已從6%竄升至10.85%,比日本現行還高(10%)。這不只是顯示一般家庭的貧富差距拉大,同時也說明了當家庭步入老年,除了少數的「上流老人」外,也會有相當比例的「下流老人」將會出現。只是他們很可能藏在陰暗的角落,過著凋零衰敗的生活,而不為官僚的社政單位或膚淺的報章媒體所注意。

而且,老人貧窮也和一般貧窮相牽連。藤田校典的《下流老人》有一洞見在於,他嘗試將老年貧窮的現象,扣連上其他社會問題。例如,他觀察到老年貧窮也和「新一代收入不足」、「非正規聘雇大增」等「青年貧窮」現象息息相關,導致無法儲蓄養老。他強調老年貧窮問題並非是單一課題,而是與其他社會問題緊密連結的一環。也因此,要改變老年貧窮問題,需要從整體性的社會改革來思考。

其實,不論是日本或台灣,儘管過去20年來都面臨了經濟不景氣,但GDP仍然是緩慢地正成長,社會也沒有發生重大的變異。誰會想到,在醫療資源與公共衛生的提升下,人們壽命的延長,竟然是會出現大規模的老年貧窮窘境?活得更久,卻活得更苦?

出問題的,難道不是這整個社會?會導致老年貧窮、「下流老人」出現的原因,絕非是因為平均壽命的延長,或說是經濟不景氣下的必然。它實際上是因為整體社會的貧富差距拉大,長期薪資低迷,政府又未透過合理稅賦或社會保險促成資源重分配,反而是將老人安養的責任化為個人選擇,才加劇了老年貧窮的出現。是故,老年貧窮的問題,其實是整體「階級問題」的一部分。

假如我們都認為有老人們「只能吃泡麵,沒辦法正常吃三餐」、「住在屋齡四十年的破爛房屋中,沒辦法修補房子」、「因為付不出醫藥費,所以任著痛苦在自家休養」、「付不出房租,不得不在附近公園中生活…」等這些景象,是傷害了身為人的尊嚴,該從文明的社會中被抹去。那麼,我們無法不團結組織起來,向剝削勞工的資本家,以及逃避責任的政府,發出足夠壓力的怒吼!

不論是長照制度、勞保年金、國民年金、社會救助、公共住宅、稅制改革…,無一不是台灣社會還相當需要改革,卻有在資方壓力下裹足不前的課題。「下流老人」的發展消長,將檢驗一個社會的文明程度,也將反映一個社會階級力量的對比。如果勞苦大眾的勞方無法即早洞悉問題的嚴峻,迫使政府進行一項項必要的改革;在不久的將來,「下流老人」的擴散很可能將會超出我們預期的速度,而成為二十一世紀台灣面臨的最大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