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中心/馬公區特派/瑜婕
【澎湖訊】說到海上的守護神,大家會想到的是哪位神明呢?通常想到的都是「媽祖」吧,如果將同樣的問題去問清代長年航行往返於廈門、福建、澎湖、臺灣等地的水手或商人,根據不同人的祖籍信仰可能會得到不同的答案,其中「水仙尊王」一定是常見的答案之一。
水仙宮,又稱臺廈郊水仙宮或臺廈郊會館,主祀神明便是水仙尊王,從清代到日治時期,水仙尊王可是盛極一時的信仰。
*商業與信仰融合的臺廈郊水仙宮
臺廈郊又稱「澎郊」,為清代往來台灣、澎湖、廈門的商戶們為了確保各行業間的利益及排解同行間貿易糾紛所組成的民間商業團體。
道光元年(1821)曾任澎湖水師左營游擊的阮朝良提議改建水仙宮,動員澎湖文武各界並引進郊商一同踴躍捐款,光緒元年(1875)重建時,由媽宮城富商鳩資主導將水仙宮重修擴建,一般認為此時的水仙宮已同時作為「臺廈郊」的會所使用,供行商們暫時停留居住,昭和4年(1929)水仙宮再次重建,廟宇改為二層建築,二樓為祭祀場所,一樓作為出租店舖與「實業會」的商業辦公場所,歐式外觀更是澎湖廟宇首創,目前水仙宮的外觀就是在此次重建後奠定。
水仙宮不只見證了清代媽宮城商業繁榮,也見證了日治時代後期媽宮城的商業衰落。
*孫得發獻匾
道光5年(1825)孫得發贈「水陸鴻昭」匾予水仙宮,根據文獻《孫得發列傳》記載,孫得發祖籍福建,其父隨征林爽文事件戰歿於臺灣,道光4年(1824)孫得發經總督趙慎畛奏請升補為澎湖水師協副將,澎湖水師協除了巡防海上外,也必須鎮守陸地上防禦工事,澎湖水師協的最高官階為「澎湖水師協副將」,是扼守臺灣海峽的重要武將之一,可見其重要性。
*有著精湛工藝的「水陸鴻昭」匾
匾面上大量不規則的點點稱為螺鈿(圖2箭頭處),螺鈿即貝殼鑲嵌的裝飾工藝,早年不像現代有各種科學合成的亮粉、亮片等裝飾物,因此匠人們將貝殼鑲嵌於雕鏤或髹漆器物上,經過打磨、拋光後,光線照射下使物件能閃閃發光,增添風采,經過螺鈿的介紹後,您是否覺得「水陸鴻昭」匾看起來閃亮亮的呢?這就是螺鈿工藝厲害之處!
匾額中央大字稱為中行,「水陸鴻昭」四字為另外雕刻並用金屬釘釘上(圖3圓圈處),上下款是先在板面上刨出洞後再嵌入,這樣可以讓上下款更能更牢固地安置於匾額上,上款為「道光歲次乙酉年葭月吉旦」可惜下款崁板已脫落,上款前落有橢圓篆字印款「榕城」,下款後落二方印款,其一篆體印「臣孫得發之章」、「台山」。
匾額外接雕刻精美的匾框,框體主要為二方連續卍(萬)字浮雕,卍字本身就有及量的涵義,連續卍字紋路又稱「萬字不到頭」,意為吉祥連綿不斷;匾框四角裝飾有蝙蝠紋,「蝠」音同「福」,因此在傳統裝飾藝術上,賦予了蝙蝠帶來幸福的意涵。
「水陸鴻昭」匾全件與紋飾皆有貼金,雖然表面燻黑,難以判斷原色為何,但仍可從具藝術性的形制、造型,保存良好的髹飾……等角度去欣賞這面歷史悠久的珍貴古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