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訊】網路與手機的普及使得大眾都能成為公民科學家,扮演生態保育的新英雄!由農委會特有生物研究保育中心所建置維護的「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是目前國內首屈一指的生態資料庫。106年開放資料以來,迅速累積成長,截至今年(109年)7月為止,所彙集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已達987萬筆,資料量邁向千萬大關。其中有超過850萬筆、高達87%的資料,來自公民科學(citizen science)的貢獻,政府計畫與博物館典藏,則分別占7%與5%。公民科學家的積極參與,加快臺灣生物多樣性資料成長的腳步,更是未來推動公私協力打造國家環境永續的重要基石。
農委會特生中心表示,公民科學家在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的推動上,是一股不容忽視的動能。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Taiwan Biodiversity Network,網址https://www.tbn.org.tw/)目前由公民科學家所貢獻的資料中,參與最熱烈的生物類群包括鳥類、蛾蝶類(鱗翅目昆蟲)、植物及蛙類(兩棲類)。以資料量來看,紀錄筆數最多的類群依序為:鳥類747萬、蛾蝶類41萬、蛙類10萬;以物種數來看,植物與蛾蝶兩類群加起來就有超過7000種紀錄。而除鳥類、爬蟲類、蛾蝶類、植物、蜘蛛與蝸牛等特定類群外,特生中心長期推動多項公民科學計畫中,也從路殺、農地生物保育等議題切入,號召民眾關注。這些政府與公民合作所匯集的大量資訊,皆可透過「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讓資料開放與共享,社會大眾也都能以簡易搜尋方式,快速取得資料。
特生中心指出,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TBN)提供物種、時間、空間、資料集等各種搜尋條件功能,民眾可隨時下載觀測紀錄表及名錄,透過各種主題的視覺化平臺,快速掌握資料概況。此外,該網絡平臺也是凝聚公民科學家的大本營。特生中心持續推出的「植物調查及物候觀察」公民科學計畫,參與情況即十分熱絡,每個月上傳量排名前五名的紀錄者,平均上傳多達200筆資料,目前累計已超過4萬筆資料。特生中鼓勵大眾多關心身邊的生物與環境,只要拿起手機,拍照記錄日常的自然觀察並透過各個公民科學計畫的facebook社團或是到網頁Web App回報,所有拍照並上傳的民眾,都是公民科學家!
生物多樣性資料是保育工作的基礎,而生物資源屬於公共財,具有公益精神。特生中心表示,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在國發會與農委會所推動的「國土資訊系統」與「時空資訊雲」等計畫的支持下發展至今,彙集國內外各類型的生物開放資料,提供蒐集、倉儲、流通、展示等資料服務,讓民間單位、學術界與政府等角色之間,在生態保育議題上可以更加順暢的交流與對話。
特生中心強調,生態保育逐漸邁向資料流通以及氣候變遷、綠色經濟、里山里海等大尺度分析與跨領域應用,目前臺灣生物多樣性網絡開放資料也被陸續運用在「工程開發前的生態檢核」、「友善生態給付」、「綠能設置時的空間選擇」等等發展。臺灣的生物多樣性開放資料經由中央研究院臺灣生物多樣性資訊機構(TaiBIF)、林務局、特生中心、林試所、海保署、營建署等單位長期合作與推動,期望能透過資料的開放,發揮各種潛在應用價值、協助保育決策並促進國家永續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