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普新政與台灣新南向政策
亞洲政經秩序重新洗牌
川普在全球一致不看好的情況下當選美國總統,全球只好重新檢視川普的競選政見。本文根據川普與亞洲、台灣新南向政策相關的政見,探討建議台灣的新南向政策應如何因應川普新政效應。
美國一向以全球政治、經濟領導自居。中國崛起後,美國在亞洲地區的地位深受威脅,規劃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主要與日本結盟,領導重返亞洲。此外,透過菲律賓的南海仲裁,要逼迫中國大陸就範。這些都是美國準備依國際政治、國際經濟貿易手法,重拾亞洲島嶼跳板圍堵策略。台灣是跳板圍堵策略中重要的一個環節,戰略地位重要。本來目前台灣執政團隊對美、日亦步亦趨,也積極準備加入TPP。
不料,菲律賓新總統杜特蒂特立獨行,拒美迎中,以菲律賓未來經濟發展為施政基礎。原來杜特蒂的作法有機會凸顯台灣在美國重返亞洲中的重要性。川普當選後,強調美國優先,歐巴馬總統迫於現實,已於近日決議終止TPP的推動工作。
川普的政見中,與亞洲地區最相關的議題是:炮轟中國操縱人民幣匯率,據以廉價方式創造出口,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甚至準備針對中國進品商品課徵45%的稅率。川普這個說法,影響所及含以從事製造加工為主的亞洲諸國,包括:台灣、越南、柬浦寨…菲律賓總統、川普陸續走本國經濟優先,未來這個孤立主義議題在各國說不定將成主流,與原來全球揭櫫的自由貿易精神大相逕庭。
其實,歐巴馬在提出2008年全球金融海嘯之經濟解決方案時,也曾提出美國製造優先的政策,唯效果不彰。
全球的國際貿易,本來就遵循多邊或單邊「國與國之間的比較經濟利益原則」在國際間形成各種貿易秩序,例如:WTO(世界貿易組織)、NC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多邊協議,以及單一國與國之間的FTZ(Free Trade Zone or Agreement自由貿易協定)。
川普若認為亞洲以加工製造為主的國家是搶走美國人的工作機會,那麼未來在川普執政時期,終將必須重建全球國際貿易秩序。全球各國將不再依照比較利益、建立嚴謹國際貿易規章來進行國際貿易。某種程度的貿易孤立主義將開始在各國間蔓延。從經濟學、國際貿易理論觀之,這種氣氛並非全球經濟之福,尤其是目前全球經濟尚未從全球金融海嘯中恢復,甚至尚未找到產業、經濟新機會與新目標。
「新南向政策」須重新定義
台灣正準備實施的新南向政策,無論政治或經濟都將產生重大變化。第一,在川普當選美國總統之後,歐巴馬團隊立即放棄TPP或重返亞洲策略,亦即短期內美國將放任中國大陸在亞洲地區崛起,致中國大陸在整個亞洲地區的政治影響力將加深。以中國大陸主導的RCEP(區域全面經濟夥伴協定)、一帶一路可能將成為亞洲貿易的新主流。加上最近菲律賓總統杜特蒂的親中、疏美的舉動,將帶動中國大陸週邊國家往中國大陸靠攏。川普的主要政見之一,希望日本、南韓能夠自我防衛,或支付美國防衛之必要成本,日本、南韓在這種亞洲諸國氛圍下,與中國大陸對抗的力度可能將減弱。
台灣似無與中國大陸進行政治對抗的本錢;在經濟上,過去二十多年的發展,建立了兩岸產業供應鏈的緊密關係。若台灣要利用新南向政策來成為台灣經濟新亮點,或取代兩岸經貿關係,其難度將比較更高,台灣對新南向政策必須存在新的定義與解釋。
目前全球貿易秩序盲點
以往國際貿易理論或秩序的基礎在於:希望建立最自由、零關稅的國際貿易秩序,貿易交換每一個國家的「比較競爭利益或比較經濟利益」。這個原則終將引導國際經濟達到最適化,至少是次佳解的境界。
所以,現代國際貿易理論強調自由貿易,盡量降低國與國之間的貿易壁壘與摩擦成本,其中包括零關稅成本,讓各國比較經濟利益可以透過自由貿易形式在全球間體現。因此,國際貿易的發展允許各國之間要存在多邊、一國與一國間的最嚴謹貿易規則,確保自由貿易、比較經濟利益的精神不被扭曲。WTO(世界貿易組織)、NCFTA(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都鑑於這個國際貿易的基本理論與基礎。甚至,中國與香港間的CEPA (Mainland and Hong Kong Closer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也採用這個國際貿易理論的基本精神。
在上述這個國際貿易基本精神下,亞洲各國根據豐沛廉價勞工成為全球製造加工重鎮,歐美地區則擁有研發、行銷的比較經濟利益。在微笑曲線下,研發與行銷具高附加價值,加工製造僅獲得微薄利潤。鴻海與美國蘋果之間的產業關係,可以得到最大印證。
固然,這種國際貿易理論與基礎仍存在許多盲點,例如:
- 要發揮國際貿易理論中的比較競爭利益,往往會形成弱肉強食的局面。經濟方面的比較競爭利益,本有大聯盟、小聯盟之分,自由國際貿易機制反而提供經濟強國向弱國掠奪資源的機會。通常弱國擁有的比較經濟利益是天然資源、人力等基本生產要素;相對的,經濟強國擁有較佳的加工、研發、行銷能力,這種不對等的比較經濟優勢,讓全球自由貿易成為強國欺凌弱國的遮羞布。其間的衝突可從杜哈談判中看出衝突的端倪。
- 自由國際貿易規則的訂定、執行、法規的強制性(enforcement),雖然各國、各自由貿易協定盡可能嚴謹,在法律本身本具主觀判斷之模糊空間下,距離各方可完全信服之自由國際貿易運作仍有一段距離。
- 自由貿易的各種組織、各種機制運作,仍存在政治影響力介入,讓整體自由國際貿易之運作蒙下不少陰影。這點就是川普在貿易方面的政見重點之一。
美國利益至上的衝擊
川普上臺後,若美國要集研發、行銷、製造加工於一身,或所謂美國利益至上主義,勢必要打破目前美國經濟的傳統,也就是說,美國不再完全依賴研發、行銷的高附加價值經濟活動,作為美國經濟活動的主軸。以往美國透過國際自由貿易精神,將全球最佳、最便宜的產品在美國消費,美國透過這種消費市場力量,以其研發/行銷影響全球消費產品的發展。
過去一、二十年,美國的移民政策允許相當數量的低附加價值的勞工進入美國,這群經濟能力偏低,且默默無聞的新移民,或原來屬於社會偏低階層人士,將川普推向總統之位置。這批低層勞工人士的比較競爭利益與亞洲諸國相重疊,若川普無法將製造加工移往美國,要如何處理這批支持者,也將是美國未來政治一大值得關注之重點。
所以,川普若擬照顧這群選舉川普成為總統的主要族群,美國新政府要面臨許多問題。其中最重要且最基本的部分是,美國必須改變原來只有依賴經濟強國的研發、行銷,依賴外國廉價產品促進消費。放棄原來這種經濟、產業原則,代表未來美國也必須與新興國家爭利,除了國與國間可能產生貿易衝突外,可能會衍生其他經濟與產業的問題與衝突。
蔡總統的新南向政策脫節
總統蔡英文視2016為推動新南向政策的第一年,近日特別為新南向政策提出四個工作重點,其中包括:
- 第一要加強新南向國家的互動,特別是部分已有合作基礎的國家,要推動更密切的高層官員互訪。
- 第二是過去台灣對於新南向各國的國情和產業研究尚有不足,應該加速強化政府與民間智庫資訊掌握、及與國外智庫的合作;
- 第三要針對相關國家的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簽訂與更新,要積極推動,讓台商投資更有保障。
- 第四個工作重點是短期內可見成效的重要工作,必須集中資源、全力推動;例如在東南亞重要城市舉辦台灣形象展、強化台灣國際農業開發公司的角色、增加僑外生的招募及其他目前洽談中投資案等等.
上述制定的工作重點有點未騷到新南向政策的癢處,下節,本文將根據川普可能的新政策,探討新南向政策的可行性及這些工作重點的可能結果。
新南向政策何去何從?
●川普可能定義國際貿易秩序
川普執政後,若擬實現美國經濟優先或美國製造政策,從亞洲地區產品供應鏈觀之,全球國際貿易要先澄清「美國製造」之定義,並將可能會產生如下的變化:
- 未來以美國市場為主的產品,可能其部分產品供應鏈或價值鏈將移往美國,特別是附加價較高,或最終因應市場需求之關鍵零組件的製造與最終產品組裝之價值鏈。原則上,即便是美國製造,在投資、租稅…因素下,美國企業不可能將所有製造加工功能移回美國。
- 以製造加工為主的亞洲諸國,產品供應鏈或價值鏈將進入更專業化分工的時代。以美國市場為主的產品價值鏈,若組裝價值鏈、關鍵零組件之製造可能移往美國,亞洲地區廠商在失去產品組裝、關鍵零組件價值鏈,將追求更專業化的零組件製造或管理,以降低成本,提高競爭力。
此外,自2008全球海嘯以來,亞洲的消費市場儼然已成為全球市場的新趨勢,歐美企業多以發展亞洲新市場作為主要策略目標。因此,以中國大陸、東協經濟共同體為主的市場,將引導全球部分研發、行銷活動。中國大陸、東協經濟共同體的市場有機會與美國分庭抗禮。亦即,未來即便是產業或經濟,美國將不會是最具影響力的獨角獸。
所以,亞洲新興國家的新興市場力量,不但未來在全球的研發、行銷具有話語權,逐步會與歐美/亞洲的研發行銷/製造加工相對抗,甚至超越。電腦產業、汽車產業就是很好的案例。據此,美國帶動部分產品組裝/關鍵零組件製造重新回到美國地區;亞洲新興國家的消費市場,在消費者消費偏好下誘導加強部分研發、行銷等高附加價值活動。到底最終國際貿易的均衡狀態會如何?尚有待觀察評估。
●川普新政與新國際貿易秩序原則
根據上述的分析,台灣廠商在兩岸、亞洲新興國家的製造加工布局中,依照川普新政,可能被迫將類似產品組裝、關鍵零組件之製造等部分產業價值鏈移往美國。最近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之製造產業鏈的發展,也將與美國川普的新政原則相當類似。中國大陸已不再發展低附加價值之製造加工價值鏈,這個部分已盡量往更加貧窮的東南亞移轉。此外,在租稅與產業價值鏈分工考慮下,產品組裝、關鍵零組件之製造地點根據市場需求布局。
雖然製造加工價值鏈的附加價傎偏低,由於這個產品價值鏈不需要接受市場、研發之挑戰,相對與研發與行銷之高附加價,產業風險相對偏低,因此可以創造更平穩之產業、經濟發展。第二,亞洲新興國家之儲蓄率偏高,強化該地區之消費潛力。第三,亞洲新興國家之消費者偏好與歐美大不相同。因此川普新政所反應的事實,部分與多哈談判中,大聯盟欺侮小聯盟的故事大同小異。可是2008全球金融海嘯以來,亞洲新興國家市場力量崛起,也是一股不可小覷與歐美市場抗衡的力量。
據此,川普效應會引發全球產業鏈專業化的重新洗牌,在亞洲地區高儲蓄率的基本特性下,亞洲新興市場力量的崛起與穩定力量,有機會引導川普新政在政治與經濟方面產生不一樣的可能結果。
台灣新南向政策的建議
據上述,台灣新南向政策不應過度關注與中國大陸之間的政治衝突或意識型態的相異性,台灣應重新檢視台灣製造加工鏈的專業化水準與比較經濟利益,充分掌握亞洲新興市場之消費者偏好,獎鼓勵廠商重新根據新製造加工價值鏈、市場消費者偏好等因素作更專業化之市局與準備。
所以,台灣新南向政策可以依照本文所預測之消費市場發展,亦即東南亞的市場將以穩定成長趨勢、消費市場在全球影響漸增、消費者偏好異於歐美市場,政府在智庫機構的策略研究下,引導台灣廠商、產業發展東南亞市場之特定消費市場,並據以制定研發、行銷策略,逐一發展南向新市場。固然這種新興市場的發展,需要搭配許多因素,其中包括文化之調適。
新南向涵蓋的諸東南亞諸國間,其經濟競爭優勢不僅止於製造加工價值鏈,許多國家擁有豐富未開發的天然資源,例如:咖啡、木材、漁產等農漁產品。在近幾十年的經濟發展中可知,這些天然資源基本生產要素屬稀有資源,價值隨時都可能水漲船高,台灣的新南向政策在這方面也應有所著墨,以先導者的地位進入新南向地區。
由於擁有天然資源的新南向地區或國家,可能多屬經濟低度開發國家或地區,天然資源的開發會引發環境保護及其他問題。台灣政府應鼓勵台灣企業以「社會企業」原則發展該地區或該國之天然資源。
蔡總統的四個工作重點,建議不妨更改為:
- 以專業產品價值鏈加強與新南向國家的互動,並充分掌握新南向國家市場之消費者偏好與其發展。
- 提高台灣研究機構針對川普新政、新南向國家市場趨勢與消費者偏好之研究,不惜與國外智庫密切合作。
- 針對川普新政、新南向國家的市場趨勢與發展,以先知眼光與相關國家簽署雙邊投資保障或租稅協定的更新,讓台商能夠掌握全球產業、經濟新趨勢,投資更聚焦,擁有更佳投資保障。
- 集中資源、全力推動在東南亞重要農、漁、礦業等天然資源的尋找與協助貿易,創造台灣經濟的短、快的效益,並提高台灣在這方面全球經濟之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