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1(十二月刊)有核?不可!

福島食品應該核去核從?

2011年3月11日14時46分,一陣天搖地動中,日本經歷他們有史以來最難忘,也無法忘的311地震,隨著地震而來的是,高達十米以上無情的海浪,吞噬了東北地區沿海地區,造成難以想像巨大的損失,隨電視的轉播,一幕幕觸目驚心又無情畫面,血淋淋呈現在全世界面前。災難並不是地震造成財物、人員損失而已,嚴重的是後續海嘯,福島第一、第二核電站損壞,造成全球生態巨大浩劫。311大地震主要的受災區為岩手縣、宮城縣福島縣、茨城縣、千葉縣等,影響最嚴重的莫過於核電廠所在地─福島。五年過去了,這波311的餘震,隨著台灣蔡政府有意開放核災區食品,在台灣掀起一波波政治大海嘯。

4禁原則未能讓人心安

311福島事件雖嚴重,但一般很少聽到日本因輻射大量致死的報告,這純粹是難得的幸運,福島事件後吹起強勁的西風,把大量輻射塵吹向美國和加拿大,洋流則把汙染的水帶離日本,如果當初吹東北風,連東京都可能也要淨空,罹癌死亡人數將直追車諾比事件,以1986年4月車諾比事件為例,當時輻射塵被風吹到歐洲各國,之後的豪雨將輻射塵帶到地面,汙染了土壤,導致短時間內就有人員身亡,而福島事件後,並沒有人在半年內罹難。

在福島事件後,日本對飲食的掌握、避難措施也比當初車諾比來的謹慎的多。據《有核不可?》一書作者彭明輝表示,福島癌症患者約24到2500人,死亡人數在15到1300人,而核汙染的海水因洋流被帶到世界各地,被大海稀釋後濃度減低,但對海洋生態造成一定影響。福島事件有天助日方也管控得當,是人類的大幸,但不可諱言的,這是場人禍大於天災的事件。

近日來,行政院提出「核災食品解禁方案」,擬分階段開放輸入台灣,欲開放日本福島縣之外的核災四縣食品進口後,13位綠營縣市長16日發出聯合聲明,支持中央日本食品進口管制措施,並堅持4項禁止原則。

一、福島縣食品禁止進口。

二、群馬、櫪木、茨城、千葉等4縣市的茶、水、嬰兒奶粉及野生水產品等4類產品依舊

禁止進口。

三、四縣市未檢附官方產地證明、輻射檢測證明雙證件的食品禁止進口。四、美國、日本不

能上市的食品,台灣禁止進口。

食安信心脆弱依舊

根據食藥署官方最新統計資料,截至今年10月為止,全球只剩台灣與中國大陸「全面禁止」,包括美國、歐盟、新加坡等20幾個國家已陸續開放部份產品。也為此舉辦了三天十場的公聽會,以正視聽。然而,民進黨政府的解釋並沒有得到全民認同,並降低民眾的疑慮。自從2014年屏東老農檢舉,頂新黑心油事件爆發以來,當媒體關住力道日漸減弱,該案進入司法訴訟後,賠償最後好像也不了了之,嚴重打擊民眾對食安的信任,也造成民眾對食安信任度嚴重破產。

311福島事件對日本產生了極為嚴重的影響,也導致許多國家採取選擇性、有條件的開放,歐盟進口日本食品相對少,管理上較為寬鬆,而進口日本食品數量最大的中國以及韓國,

態度都採取較為謹慎的態度,日本卻在2015年08月20日決定,韓國以福島核事故為由限制進口日本水產品,向世界貿易組織(WTO)提起訴訟,理由是此舉屬「不當歧視」,如今此案還在訴訟中。

嚴把關 力不足

就台灣而言,台灣糧食自給率僅3成,台人又喜愛日貨情況下,一年進口數量日本食品約占四分之一。農委會陳吉仲副主委曾表示,若台灣開放進口,會對核災地區進口的產品會採「逐批抽查、逐批檢驗」嚴格把關,但以台灣現有的檢驗人力,人數尚嫌不足。更別提台灣曾發生日本核災區食品遭到竄改標籤,標籤製造地原為福島、茨城、櫪木、千葉、群馬,但被黏貼覆蓋成可進口的東京都、北海道、大阪違法輸台。事後雖下架但卻造成民眾虛驚。核災食品放射性物質含量,是以Bq(貝克)為單位,Bq是放射性活度單位,Bq/kg(貝克/公斤)就是每公斤食物當中,放射性物質含量的單位。

在日本,嬰幼兒食品、牛奶的放射性物質檢出標準為50貝克/公斤,蔬菜、穀物、肉類等一般食品為100貝克/公斤,飲用水標準為10貝克/公斤,食品中放射性物質含量超過100貝克/公斤,該產品就會被丟棄。鄰近韓國,也在核災後把標準修改到跟日本一致。而台灣目前現行法規卻比日韓來的寬鬆,今日蔡政府擬分階段開放輸入台灣,難免造成民眾疑慮。

世界局勢近年快速變化,台灣到底又該如何接招?蔡政府上任以來,兩岸因九二共識降至冰點,又因美國總統川普當選,希拉蕊敗選,美國可能退出TPP,造成蔡政府更大的變數,而台日關係在311後大幅進展,謝長廷接任駐日代表,也可見一斑。這半年來蔡政府推行新南向,觀光人口從以前的大陸客為主到現在多國旅客,尤其是日本觀光客比率極高,日本也是台人旅遊前三大選擇,導致台日依存度也逐日升高。台灣政壇從一例一休、同志結婚合法化等紛擾不斷,蔡總統民調也從最早的50多%進入了死亡交叉。而近日行政院提出「核災食品解禁方案」,擬分階段開放輸入台灣,更掀起討論的高潮,2011年頂新爆發後,食安變成台灣人非常重視的一塊,義美總經理高志明的「食安不能靠檢測」,一言還言猶在耳,又遇到今的產品解禁問題。

檢測不能解決問題

義美總經理高志明,當初說到解決食品安全的問題,光靠檢驗沒有用,最重要的是有乾淨的水與空氣。又說到許多國外的檢測報告表示,大魚比小魚毒,但是檢測的結果發現,高人口密度國家附近的小魚,受到汙染的情況更嚴重,因為這些地區所排放出的廢水,都進到了附近的海域,「水會影響到吃的東西」他強調。在蔡政府未完全說明下,擬分階段開放有著核災疑慮的產品,難免會造成大量民眾的恐慌,可想而知。

就如同義美總經理高志明:「食安不能靠檢測。」所言,人民目前最大的問題是在,過往經驗加上對政府決策的不信任導致,台灣人提到食安就有如驚弓之鳥,「逐批抽查、逐批檢驗」政府檢驗人力又嚴重不足的情況下,政府重建民眾的信心才是首要之務,事在人為,如果台灣沒有建立個完整的核檢驗體制及法令,只靠日方的把關,難保換標事件重演,凡事只要有信心,進口日本食品有何不可?但在目前民眾聞核色變,準備又不見充足下,有核?萬萬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