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二月刊)當美國優先遇到台股奇蹟

川普總統吹皺台股一池春水?

非典型總統掀新局

川普即將於2017年1月20日就職美國總統,全球無不屏息以待,不知非典型川普將為美國及全球帶來什麼新局。川普在美國並無公職經歷,眾人難以得知捉摸川普未來的新政,只能從競選期間與當選後的言論進行評估。現在可以預見的是,川普用了一批成功的富豪企業家作為內閣成員、可能會學習雷根政策、在「美國優先」原則下採取貿易保護主義…而這些新作風將會掀起全球新經濟、新貿易、新金融局勢。

本篇將以台灣股市的角度來解釋,透過「股市的波動」來瞭解、調整對川普政策的瞭解,最終創造達到兩方「均衡」。

股市冷颼颼原因何在?

台股在2016年終期間的表現,只能以「沉悶」二個字說明,日成交量僅300億有餘,可見投資人對2017年沒有太期望,態度採取保守心態。台灣的資金持續出走,已連續25季金融帳淨流出,總額已逾9兆台幣,顯見台股成交量偏冷,代表投資者對2017年的信心不足。到底這裡面出了那些問題?

台股過往曾有耀眼輝煌的一段歷史,每日擁有龐大的成交量,動輒數千億上兆的成交量。股市指數波動幅度大的背後,曾代表台股是淺碟式、散戶比例也過高。隨著時代的演進,台股曾在過度管制、邀請法人機構喝咖啡、實施平盤以下不能放、違逆投資者的證所稅政策等中等渡過…而成交量江河日下,回歸原點,結果都來自過去主管機關的眼光短淺和錯誤政策。

曾銘宗主任委員,幾乎是台灣第一位願意聽從證券商公會及其他輿論的委員,他解除了許多台股的限制,其中包括:平盤以下不能放空、積極推動當沖…台股部分投資者自今仍懷念他的政策。但如果曾銘宗的這些措施有效,為何台灣的資金仍持續外流?為什麼台股成交量仍這麼萎縮不堪?顯見,曾銘宗所開放,或解除限制的部分,應只是台股基礎建設的一部分,台股仍有許多努力的空間,其中主要是策略性與經濟基本面問題。

美國經濟優先 !

美國川普將於今年1月20號就職,執政後新政必然將對全球、台灣經濟發生巨大的影響。美國企業回歸美國本土,一向是川普在競選最重要的主張之一。其中強調為企業、個人減稅,並藉以吸引美國海外企業回歸本土,或外國企業到美國投資,創造就業。「蘋果應該在美國生產電腦,而不是在其他國家生產。」川普如是說。

川普將同時對個人和企業減稅,用以吸引遷移至海外的美國資本與企業回流美國。這點與歐巴馬的「美國優先」有異曲同工之妙。歐巴馬在金融風暴期間強調「美國製造」、「購買美國貨」、頒布「製造業促進法案」與「稅收優惠政策」等…提振美國製造業,已具成效。

川普繼歐巴馬的美國優先政策,將進一步大幅減稅。減稅措施可能讓美國赤字在未來10年增加最多10兆美元,但卻也可能產生美國企業與資金回流的可能性。正負效果多大,值得關注。但此舉,肯定對中國、台灣、墨西哥等美國主要投資國或主要製造加工地的經濟,產生相當的不確定性。

美將的新貨幣政策

川普在競選期間,曾多次「批評」美國聯準會主席葉倫(Janet Yellen)。眾人預估,川普執政後,美國的貨幣政策將產生,和現在更多不同的可能性。其中有二個正反的意涵,川普認為美國的低利率環境,是創造美國資產泡沫與虛假繁榮的來源,但在金融風暴這種特別環境,低利率環境可創造低融資成本,有助美國的投資與經濟成長。

根據美國著名的三大信用評級公司之一穆迪公司(Moody’s Corporation)的測算,若美國完全依照川普經濟政策實施,美國通脹在2017年將由現在的2.8%大幅上升至3.9%。因此,美國聯準會可能會被迫大幅、加速升息,致引導全球資金再度向美元流動,或美元上漲,大宗物質價格回跌,對美國經濟復甦不見得是正面。大宗物質價格回跌,有助於亞洲地以出口製造加工為主的國家產生一些刺激效果。

未來美國在利率上漲環境下,是否會像次級房貸般,將原先低利率所創造的資金泡沫刺破?或減緩美國經濟復甦的力量?致對全球經濟再次產生負面影響,值得關注。

貿易大戰 波及台灣

川普曾公開反對TPP,要求就北美自由貿易協定進行重新談判。據此,TPP幾近停擺;川普在就任後,可能會取消北美自由貿易協定,根據川普的競選言論,川普厭惡美墨邊際的自由貿易區。所以,執政後將在墨西哥與美國邊界築牆。而川普也一再抨擊中國算人民幣匯率操縱、出口傾銷等問題,川普團隊可能會加大中國的進口關稅稅率。相同的,東協諸國、台灣都是美國市場的主要製造加工地,為了美國優先,川普將祭出對中國及這些製造加工國的貿易障礙,或提高關稅的作法。這種美國可能的貿易保護主義,在執政初期,對台灣、中國、東南亞、墨西哥等地的影響將最大,這些國家與美國都需要一段調適期間。

因此,2017年在國際貿易上將不會是一個平靜的年度。看起來,蔡總統並沒有提早因應,而這種貿易的不平靜,對以出口製造加工為主的台灣經濟,將會產生相當重大的影響。

中美緊密合作?更多裂痕?

川普在競選期間,多次對外放話,特別是川蔡通話之後,要改變中美之間的貿易不平衡、要將中國列為匯率操縱國等。這些言論,引起中美貿易會產生摩擦的疑慮。而中國也不惶多讓多次在美國發生商業間諜事件、阿里巴巴的假貨問題、中國企業多數不遵守歐美「企業社會責任規範」。最後,中國對外國開放程度,遠不及美國對外國企業的開放,在中國不准使用GOOGLE的相關網路介面,都是很好的案例。這些問題,未來都可能成為中美貿易摩擦的根源。

川普引爆中美貿易摩擦,無非要創造美國與中國貿易的談判條件。可能要中國提高持有美國公債的水準、要求中國提高採購更多美國產品的數量與金額、強迫中國企業對美國作更多投資的承諾、要求開放更多的金融領域…甚至與美國對其他國家的要求類似,可能要求中國要實施美式民主。中美貿易如何協調,在全球經濟本是一個重大議題。過去,中國透過貿易盈餘,大量持有美國公債,將資金借貸予美國。雖然中國未向美國採購武器,但也大量採購農產品等大宗物質、波音飛機等美國產品。

川普執政後,對中國的可能上述要求,中國也不是無任何反擊的能力與籌碼。除了中國持有的美國公債外,在全球層次,美中關係直接影響諸如氣候變遷、伊朗、及若干國際機制的成敗。在區域層次,美中積極在南海、東海、朝鮮半島等議題上競逐。在雙邊層次,美中在貿易、投資、金融、智財權、網路安全等議題上的折衝更是多得不勝枚舉。

川普的兩難處境

美國的全球影響力目前正處於相對低潮。英國脫歐讓美國失去牽制歐盟最重要的槓桿及情報眼線,阿拉伯之春幾乎全面失敗;北約成員的土耳其正與美國漸行漸遠。中東戰事一波未平,一波又起。非洲與中東難民潮水般湧向歐洲。伊朗影響力直逼地中海。俄國除了吃下克里米亞之外,還再度插手中東事務。亞洲重要的盟友之一─菲律賓,自新總統杜特蒂上台後,一反親美態勢,態度更是傾向中國。

更糟的是,恐怖團體極可能製造事端,以測試川普政府的應變能力,北京是美國反恐的重要伙伴。在東亞,北韓核武現在已能重創日韓及美國的東亞基地,平壤宣稱已能直接攻擊美國本土。將來川普若想順利處理北韓問題,沒有北京的協助,也幾乎不可能。

美中台新三角關係

川普上台執政後的美台關係,及其可能風險,依目前川普發言的狀態。結果無法預測,是否美國在「美國優先原則」下會走向貿易保護主義?美國會不會將台灣當成中美談判的棋子,以致創造更糟的兩岸關係?美國會不會利用金融與其操作能力,在全球大吸金?台灣資金已連25季外流,未來在川普的吸金大法下,是否將再度成為美國金融操作的追隨者?這些因素都會讓台灣經濟、金融產生一些風險與波動。

作為台灣二個最重要產業夥伴的中國、美國,其政治、經濟表現都將對台灣經濟、產業產生一些不確定因素的風險。這些風險因素,即便如蔡總統所言:台灣將建立「台灣主權基金」、「擴大內需的政府支出」、「五大創新產業」,這些措施有辦法讓台灣去規避美、中、台政治關係,所帶來的外部風險?

而川普對中國的激烈言論,在未來中美的折衝下,到底會產生多少結果?是否川普會延續川蔡通話的步調,以台灣作為與中國談判的棋子,或陷台灣於不義?這些結果更值得關注。此二地區對台灣經濟的影響,從兩岸政治、政治環境和經濟面來看,對台灣都不見得樂觀。自從川蔡熱線通話後,台灣的全球地位大幅提升,也讓中國大陸心生警惕,未來在川普就職後,大家也將勢必將用放大鏡來檢視,台美之間新國家關係,特別是在台美關係對中國的影響及台灣主權問題。

台股難度風險升高

在台灣,股市是亮眼的經濟呈現。而股市中的上市公司組合,更是台灣經濟命脈的耀眼櫥窗。這些組合表現,將會充分反應在股市的波動中。如果仔細檢視將會發現,台灣上市公司轉投資中國大陸的比重,遠高於投資於其他地區,代表台灣經濟與中國經濟的依存度最高。不幸的,兩岸關係目前正處於低檔,2017年,中國對台商企業的藍綠差別化待遇,對台灣供應鏈關係的壓力,對台灣產業、經濟都將帶來大幅度的風險。

2016年末期間,股市成交量沉悶,低至每日300億台幣左右。代表2017年間,投資者對台灣的經濟,至少上半年經濟的預期,處於悲傷的態度。台灣經濟以出口為主,依存度最高的兩個國家:中國與美國。美國代表台灣製造產品之市場,中國代表製造供應鏈的依存度關係。中國自2008年以來實施的勞動合同法,讓勞工成本大幅提高,加上中國產業正在轉型,許多低附加價值的製造加工已移往越南等東南亞地區。此外,兩岸關係正處於緊張的氛圍下,要讓兩岸供應產業鏈能夠像過去的健康、和諧發展,似乎有更多困難及風險;而美方在新總統政策未見明朗的情況下,未來都將直接反應在台股的波動與成交量上。

股市是經濟櫥窗,台灣避免不掉中國、美國政治與經濟變局所帶來的衝擊。台灣需要更專業、擁有更佳國際格局的經濟專家,來協助台灣度過這些中國、美國經濟、政治環境所帶來的風險,否則台股投資大眾,在面臨這些風險的發生時,仍會產生不安之感,最終導更嚴重之資金外流現象,或讓台灣內部產生更大的變動或風險感。

投資人應正視變局

除夕的總統記者會中,總統並未針對中國、美國的政治、經濟對台灣產業與經濟風險,而偏重台灣主權基金、擴大內需之財政支出、五大創新產業等說明。股市又是經濟櫥窗,台灣將避免不掉中國、美國政治與經濟變局所帶來的衝擊,在2017年,台灣的產業、經濟仍存在許多未可預見的風險。

台灣行政院、金管會與財政部目前在2016年底,通過七個措施,期望能夠提振台股成交量,或降低台股未來所面臨的風險。

  1. 現行當沖證交稅率千分之3減半降為千分之1.5。
  2. 金管會推出定期定額買個別股票與ETF,編製新指數。
  3. 開放台股ETF得採現金申購買回。
  4. 保險業投資股票鬆綁。
  5. 銀行投資上櫃股票的投資限額鬆綁。
  6. 持續檢討活絡量能獎勵措施。
  7. 舉辦業績發表會以及積極辦理海外引資。

這些提升股市成交量措施都是傳統的方式,包括降低交易成本(當沖交易稅減半);透過定期定額方式,提高交易意願,降低資金壓力;鬆綁保險業、銀行投資股票等…這種表面上作法,刺激台股仍然相當有限。若台股因中、台、美關係的變局中產生波動風險,將降低保險業、銀行業,甚至投資者投資台股的意願。台股成交量仍然是低迷,台股的估值仍無法有效提升。

再說,台灣的資金已經連續25季淨外流,代表台股,或台灣的投資機會在下降,投資者無意願將資金留在台灣投資,多數將資金匯出國外投資,其中包括投資許多海外金融商品。在上述七項措施中,若無法透過ETF或其他組合式結構化產品,將具吸引台灣投資者的海外金融商品置入,台灣的資金仍然繼續外流,持續尋找海外的投資標的,進行投資,對於台股並無任何助益。

台灣準備好了嗎?

最後提到,行政院將當沖證交稅減半,顯見希望透過當沖證交稅減半,降低交易成本,鼓勵當沖。這種作法等於直接鼓勵投機,股市投機過程中,依照資訊不對稱理論,最終受傷的投資者將是散戶,也就是說,不但台股會增加投機風氣,更會因散戶一再受傷致最終離開台股。這種類似措施,中長期若不改善台灣的政治經濟風險環境,對台股等於是殺雞取卵,對未來台股終將產生負面影響。

台股的問題並不在交易成本,不在資金環境不足,而是出在經濟、產業基本面問題。若兩岸關係不改善,重回兩岸原來製造加工產業鏈正常關係,如果台灣仍然維持形式上的五大創新產業,不思國際政治與經濟風險,不鼓勵真正對台灣有利的產業與經濟創新,在台股是經濟櫥窗基本假設下,台股仍然會不振。再加上,川普上台後的不可預測中、美、台關係,將加劇台股沉悶的現象。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蔡總統在2016年最後一天的國際記者會中,並無針對美國總統川普上台後的因應措施,這點不免讓人感到憂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