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13(二月刊)缺電成宿命 台電靠天吃飯?

綠電非救世主 不能紙上談兵

去年,時序尚未進入盛夏,台電卻已亮出「供電吃緊」的警戒燈號;年底,立法院審查台電預算時,經濟部長李世光面對立委們迎來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廢核後,會不會缺電?立委問得直接,李世光的回覆也幾乎不假思索:「要靠天公伯保庇」。從李世光口中,為產業界請命的立委,似乎得不到不缺電的保證。

事實上,供需兩方各有難題。在需求端部分,財團法人禧年經濟文教基金會執行董事胡業民表示,在台灣總用電量中,工業、服務業等非家庭用電占80%以上;即使在產業轉型下,每年的絕對用電量仍持續成長;同時,越大型的服務業如台灣高鐵,用電量愈大。

能源大宗─核煤具替代性 

能源供給更如同一顆大火球,怎麼抱都燙手。胡業民分析,「核」、「煤」具有替代性,也各有棘手問題。核電揮不去「核廢料」的陰影,五十、一百年後必須面對。至於煤,將引起霧霾,更是近在眼前的燙手山芋;燃煤排放二氧化碳、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其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會造成硝酸和硫酸雨,酸雨導致掉髮,更嚴重的是,PM2.5直接進入人體後所造成的傷害;最近,社會上對燃煤電廠帶來的空污問題,越來越關切。所以,當我們說少核,意味著必須多煤,可能擴大另一場災難。

污染源常常透過層層包裝,使得一般民眾丈二金剛摸不著頭。胡業民強調,我們常聽到的汽電共生廠,正是燃燒煤,因為,燒煤的利潤驚人。在台灣,台中火力發電廠已是,全世界最大的火力發電廠,供電占台灣總量的18%,麥寮電廠則約占台灣供電量的9%。

少核家園─意味多煤家園?

少核家園,意含著多煤家園,這是落實能源政策的兩難;在綠電還不穩定的情況下,應以燒更多的煤取代核?大量燃燒煤,除全民付上健康的代價外,還面對國際壓力。去年年底,巴黎氣候協定正式生效,「減碳」將脫離道德勸說;未來,生產過程的二氧化碳排放,將進入嚴格檢視,追蹤碳足跡的結果,甚至影響外商來台下單。燃煤廠正是碳排放重要來源。據胡業民計算,一家大燃煤廠一小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約等於27萬輛車,大概相當於台北、新竹地區的車輛同時上路、持續行駛一小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

核煤都不優,看來,綠電責任重大。長期研究能源經濟的胡業民認為,如果,綠電能取代麥寮廠百分之九的燃煤發電量,就不得了了。在作法上,胡業民分析,若能以凍結燃煤廠擴張為第一步,如台灣大型火力發電廠台中、麥寮、高雄興達火力發電廠等,停止擴張,努力拚綠電,期待在陷入困境的能源問題上,走出一條路來。只是,這樣的論述,理想性過高。

少核少煤─綠電身負重任

所以,先減核,還是先少煤?這不是政治問題,而是經濟問題。判定減核少煤的優先順序,是必須將核廢料、霧霾、國際碳排放等關鍵議題並行考量;更必須真實面對綠電的穩定性,安裝風電與太陽能會面臨什麼困難?在西海岸安裝風電,所遇到噪音環評、漁民漁獲受損等問題,應如何解決?這些都是待解難題。

在「不缺電」的最高指導原則下,什麼是最適方案?胡業民直言,其實,非核絕煤都不太可能,應先以減核減煤作為發展綠電的配套作法,再逐步調整彼此的替代率。因為,穩定電源是台灣生產事業最基本的要件,政府不能以紙上談兵視為承諾。

穩定電源─承諾萬萬不可少

目前,政府訂出在2025年,以綠電替代廢核後20%的電力缺口。但現狀呢?依據經濟部「綠電認購計畫」,三年執行下來,據台電統計,在2015年,綠電總認購發電量7.8億度,賣出1.56億度;至於,綠電佔供電總量的比率(參附圖),目前尚未單獨計算。對此,胡業民認為,先從5%的綠能供電做起,調漲電費的可能性,也據此進行試算,在此,可以得出綠電替代核煤的速度。胡業民強調,先以5%開始,建立各界的信心;但幾年後,若不幸,連5%都做不到時,就必需

務實調整。胡業民主觀認為,在供電替換的過程中,台灣可能還要容許部份核電運轉,並優先淘汰會造成霧霾傷身,以及二氧化碳嚴重排放的燃煤發電。

天然氣發電─因應緊急狀況

保證不缺電?這個官員口中說不出來的承諾,卻是攸關台灣經濟發展的命脈。對此,胡業民建議,台電可思考增設天然氣發電機組,藉此向企業界做出承諾。相較於綠電,天然氣發電穩定性高,可在15分鐘之內快速啟動,在發展綠電的過程中,以天然氣發電機組進行調度、穩定電源。只是,天然氣發電有特別計價方式,價格普遍較高,一度電的售價,可能來到8元到18元;目前,不少國家都是以天然氣發電機組進行電力調度。

這次,《電業法》修法,雖通過綠電自由化;但胡業民預判,獲利低的業務重擔,仍會落在台電身上;也因此,他認為,不該以純利潤導向分割台電。一個經濟與環保平衡發展的社會,企業的內部成本,不該外部化,相反地,外部成本宜內部化,企業的成本不應讓社會大眾分攤,所以,企業造成污染的相關成本應自行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