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清論文本質 才是解決之道
論文造假,牽連台大校長!
一篇大腸癌細胞的論文,掀起了軒然大波!起因是台大生化科學研究所教授郭明良研究室,在「學界同行審論平台」PubPeer上被檢舉假造實驗數據。令人震撼的是,除該篇已確定造假及已撤稿的論文外,與郭明良相關的論文陸續被檢舉,造假嫌疑論文增至十一篇,其中四篇論文的共同作者,還包括台大校長楊泮池。
對於論文造假的指控,郭明良是以「督導不周」請辭負責,但違反學術倫理的責任,他全推給論文第一作者─實驗室研究員查詩婷。至於,為何作為論文重要「通訊作者」,同時也是該研究領域的專業權威,卻未在論文發表前就發現這明顯有瑕疵的造假問題,則是郭明良教授未正面說明的地方。而郭明良另外四篇涉及造假的論文,台大校長楊泮池也掛名其中,作為「第二作者」。面對楊泮池口中「學術生涯的最大危機」,他表示僅提供研究需用的檢體「肺癌侵襲轉移細胞株」和「研究模式」,研究操作皆由郭明良團隊負責,其他事全然不知情,如果查明他有「蓄意」參與造假,他就會為此負責。
共同作者名利雙收,卻不共苦?
在郭明良和楊泮池在論文共同作者群中,不是掛名位階重要、貢獻度被視為與第一作者同等重要的「通訊作者」,就是貢獻度次多的「第二作者」,積累的學術聲望不言而喻。再者,這些涉嫌造假的論文,也是郭明良研究室得以獲取科技部的鉅額研究經費的重要依據,根據柯志恩立委所提供的資料,郭明良在2009到2016年共獲得有1億500萬的研究經費。
掛名論文涉及造假一事,不論是郭明良或是楊泮池,兩人一致表現了無辜的姿態,淡化了作為論文共同作者,本應對論文負起與第一作者,同等程度的責任(即便沒有蓄意或參與造假)。掛名者共同分享了研究成果,像是論文點數、研究經費和學術聲望,同時也必須為論文內容正確性背書,這是最為基本的學術倫理,豈有同享福而不共苦的道理。
論文的本質就是負責
除了論文涉及造假外,郭明良還被指控涉嫌販售學術論文。在2002年到2014年,12年間郭明良前前後後收受,台大醫院婦產科主治醫師嚴孟祿,一共718萬元,而兩人在這期間合作了8篇論文,兩人間的金錢來往,據傳就是郭明良讓嚴孟祿,掛名論文共同作者的代價。
因應論文造假和論文買賣疑雲,所引發學術倫理爭議,教育部特別辦了兩場學術倫理工作坊,請來美國學術倫理辦公室前主管,來替全國的大學校長和學校主管上課,而台大則是強制所有研究生,都必須上學術倫理課程。然而,問題的源頭,是源自人們對於學術倫理的無知嗎?論文研究不能造假、抄襲,共同作者必須對論文有實質貢獻者,且要對論文負責!這些再基本不過的道理,事實上人人都清楚。但以為學術倫理的淪喪,上課後就能補救,無非是緣木求魚,外國的月亮並不會比較圓!
體制質變,一切向前(錢)看!
從論文造假到論文買賣的爭議,反映出了一個嚴重扭曲學術倫理及發展制度性問題,即以論文發表和被引用數量多寡,作為優劣、獎懲的評量機制,而各大學的排名和評鑑、科技部的計畫補助,以及個人的升遷和工作權,無一不是以論文「點數」多寡做為最後評量依據。
在這個獨尊論文量和強調績效的制度主宰下,研究和論文的意義已深刻地質變,它直接聯繫到資源的分配和個人的前(錢)途,為了提高其產能,不乏出現了論文抄襲和造假的亂象;為了拉攏關係和鞏固資源,常有對論文毫無貢獻、參與的「學術大老」,仍能掛名共同作者的陋習,而論文成為赤裸裸的交易商品,說明了論文的質變,也更凸顯出了問題的嚴重性。
認清本質,才是解決之道
現在學界已有越來越多人,認識到盲目追求論文點數,所帶來的負面影響。以論文數量作為學術表現評鑑指標,也漸漸備受質疑。然而,假如不能深刻體會到,論文計點制度背後,教育「市場化」根本性問題,即便日後不再獨尊論文數量,而採取更為「多元」的指標來作為評鑑依據,核心問題仍是不會被解決。
再「多元」的評鑑方式,只要它服務的目標,仍然是盲目強調績效、競爭和排名,而績效緊扣資源分配和個人升遷,那麼在可預見的未來,學界造假的文化、結黨營私以瓜分資源、扭曲學術倫理及發展的亂象,就會長久持續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