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七月刊)5000億研發費 效益何在?

企業挑大樑 政府部門淪為無底洞

新政府可以對老百姓創造多大期待?看看國家5000億研發經費的未來走向,或許,是一項重要的觀察指標。

據經濟部統計顯示,在2013年之前,我國的研發經費規模均在GDP的3%以下,2013年開始至2014年,連續兩年達到GDP3%的重要門檻。從絕對金額看來,近幾年,我國的研發經費呈現穩定成長,自2011年突破4000億後,持續攀升,每年呈現5.6%的成長,研發經費占GDP的比率,也由2010年的2.8%升高至2014年的3%,規模達4835億元。

以研發經費占GDP的比率而言(參表一),台灣低於韓國和日本,卻高於大陸;但就政府部門的研發經費而言(參表二),自2011年開始,已連續四年衰退;因此,帶動成長的動能來自於企業。

表一:台日韓中各國研發經費占GDP比率

年度

台灣

日本

韓國

大陸

2009年

2.83

3.36

3.29

1.66

2010年

2.80

3.25

3.47

1.73

2011年

2.90

3.38

3.74

1.79

2012年

2.95

3.34

4.03

1.93

2013年

3.00

3.47

4.15

2.01

2014年

3.00

3.58

4.29

2.05

資料來源:經濟部、科技部     單位:%

表二:政府部門研發經費歷年情況

年度

經費規模(單位:新台幣)

年增率%

2009年

615.87億元

4.5%

2010年

630.26億元

2.3%

2011年

625.46億元

-0.8%

2012年

611.72億元

-2.2%

2013年

609.93億元

-0.3%

2014年

607.34億元

-0.4%

資料來源:經濟部、科技部

只會花錢的政府 不是好政府

許多人援引日韓研發經費占該國的GDP比率高於台灣,認為國內研發經費比率偏低,並作為預算被迫刪減的擋箭牌。

「我不認為要再增加預算,」曾任台聯黨不分區立委、現為成功大學法律系所教授許忠信果斷地表示,他認為,最重要的是:提高效益。誠然,我們期待的是一個會為老百姓賺錢的政府,不是一個只會花錢的政府。許忠信教授強調,應該思考如何把效益做出來。如果,將政府管理國內研發經費的職責,比擬為一個基金操盤手,在他尚未交出績效前,有哪個投資人會願意再加碼?

最近,台灣的產業競爭力出現極大的敗象,原因在於:20年來創新不足;所以,政府在架構研發環境上,出現什麼缺失?在直接執行的600億預算中,發生什麼問題?以至於讓全民大嚐苦果。

研發敗象 讓全民嚐惡果 

首先,看到的是產業轉型升級不利,競逐低成本產業;過程中,企業雖仍可因殺價擠出利潤,但卻無法在加薪及提高就業機會上,嘉惠全民,嚴重的貧富不均,不斷累積社會不滿的情緒。在國際間,因產業裝備不足,對於競爭國毫無招架之力,星、韓已飛奔在前;中國的紅潮,更對台灣產業造成刨根的威脅;種種問題,歸根於創新力嚴重不足。

據許忠信說明,目前,大部份的國家科技研發經費是由學校、中研院和財團法人如工研院等負責執行,其中,很大一部份的經費是用於人事;如何檢視研發人力的執行效益?許忠信認為,具體可見的產出就是智慧財產權。就現況而言,台灣基礎研究的能力持續下降,研究論文被國際期刊使用的比例也愈來愈低;同時,在應用研究上,可見的專刊件數也逐年遞減,論到成功的商業化案例,更是屈指可數。

專利淪為統計數字 毫無市場價值

許忠信所言,已引起立法院高度關切,特別是具有清新形象的時代力量。該黨立委徐永明以經濟部法人科技專案為例說明,自民國102年開始,法人科技專案的專利取得件數開始遞減,到了民國104年,竟然出現負成長;其中,很大的原因在於:無用專利件數快速累積,以至於相關預算被立法院刪減,也使得申請新專利的必要性被強烈質疑。

再看看專利的實用性吧。據徐永明表示,法人取得的專利,超過六至十年未使用的件數及超過十年未使用者,雙雙呈現逐年升高的走勢;沒有使用的專利,表示不被市場接受,那麼,專利管理費用不是等於丟在水裡?!

法人執行科專的低效率,不只專利這一樁。由立法院預算中心提出的調查報告顯示,接受經濟部委託執行科技專案的財團法人機構,技術移轉的比率偏低。目前,法人的技轉收入都在10%以下,以徐永明條列的法人而言,表現最好的是工研院,為8.73%,名單中表現最差的是藥技中心,僅3.95%;意即單以法人技轉收入而言,投資100元,只能賺回8.73元,賠了91.27元,最差的只能賺回3.95元,等於是賠了96.05元。試問:納稅人對於這樣的管理績效,可接受嗎?

執行成效不彰 經費卻年年成長

每年的研發經費,換來的是一堆難看的數字:GDP保1%不易,出口連續衰退,企業供應不出高附加價值的人力需求,以至於年輕人活在22K的陰影中……。

在立法院第八屆會期,科專經費是經濟部面對立法院的必考題;只是,年年難過、年年過,絲毫無損經費成長。當記者詢問有關科技預算議題時,就有一位立委助理暗示:「這題不要談啦,委員和經濟部技術處的關係很好?,待會他們的代表就要來了。」於是,績效雖難看,預算卻愈給愈多。


民國101年-105年,法人科技專案預算逐年成長

年度

101年

102年

103年

104年

105年

法人科專

128億8847萬

131億318萬2千

130億6147萬1千

132億1774萬5千

133億8779萬1千

資料來源:經濟部技術處、徐永明委員辦公室          單位:元

換手上場 新政府如何接球投球?

新政府上台,端出五大創新產業發展政策,衝撞既有結構;這回,預算的角力,不只是在部會間,更涉及中央與地方。只是,懂得搶錢的人,未必具有善用資源、進而創造資源的能力;就5000億研發經費而言,如何創造5000億,甚至是1兆的效益?正是考驗經濟部分配資源的智慧。

許忠信直指問題的核心,國家研發預算運用效益不彰,原因在於基礎研究的方向,是學校教授因自己的喜好而選題。一般而言,教授欠缺實務經驗和產業連結,通常是從國外找題目,這些內容國外早就做過了,無任何新意;而國外的題目,並不符合台灣的應用情境。一如許忠信所指,政府花大把錢做出所謂的研究成果,又花大把的錢申請專利,但市場不買單,逼著國家又再花大把錢,維護管理這些無用的專利。

許忠信建議,未來,政府應著力於資源整合、避免重複投入。可考慮將基礎研究集中於台清交成,其他的科技大學則強化應用研究,並致力於與中小企業合作。

大企業具有獨立研發的能力,但中小企業往往無力從事研發,需要政府協助,特別是結合學校教授資源。在此,政府應以滿足企業需求作為執行績效考核的基礎,其中,專利的質和量,都是重要的檢查點,最後,據此提撥預算。如此,大學教授所具有的研發資源,才能注入中小企業內部,成為轉型升級的動能。

許忠信強調,修改科技基本法,是打通所有執行關卡的必要行動;除了鼓勵研究人員參與中小企業研發,也讓研究人員、中小企業及政府,共同分享研發專利權;而這些專利,應落實在台灣製造,藉此帶動高階人力的市場需求。

科技小辭典

解讀5000億的天文數字

國家研發經費,就某種程度而言,代表一個國家的競爭力;以台灣而言,這龐大金額的內涵為何?

目前,就我國的研發經費分配而言,來源主要是以企業部門為主,其投入金額佔整體研發比重持續攀升,2014年支出比重達77.2%,較2010年,成長5.9%,比起2013年,則提升8.0%,近5年平均成長率為7.8%。

反觀政府,則是連續4年負成長,2014年減少1.8%,近5年,平均年負成長為0.3%。

國內的研發經費在產業的分配,仍集中於電子資通訊產業,企業投入研發的前五大產業分別是:電子零組件、電腦產品及光學、資訊與通訊傳播、機械及電力設備等;這些產業,因具有研發資源挹注,可望釋出創新動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