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6(七月刊)「歷史定位」找到了

─馬英九「是非」與「選擇」人生

人生勝利組

馬英九與所有的人一樣,毫無疑問的,他也是人(他不但知道自己是人,也知道別人也是人;他曾經對原住民說:我把你們當人看。一般人是不會這樣說話的)。

馬英九也跟一般人一樣,不管是「直白的」或是「假面的」,都要面對「是非」與「選擇」。

馬英九一直以來都是得天獨厚的,是典型的天之驕子。他之所以能在政壇上捭闔縱橫,所向無敵,關鍵就是在是非與選擇的問題上高人一等,是時勢所造的英雄,是時也、命也在起作用。

馬英九1981年在美國哈佛大學取得法學博士學位,返台後,就由錢復推薦擔任總統蔣經國的英文口譯秘書,這個工作使他有機會接近台灣最有權勢的領導人,從此官運亨通,一路綠燈。一年以後他深受層峰倚重,被任命為總統府第一局副局長(一個沒有公務員資格的海歸派,不必經過委任、薦任的升遷歷程,像坐直升機似的占了簡任官的職缺),1986年通過甲等特考(有人稱為「黑官漂白」,取得了正式的公務人員資格,為往後的平步青雲,鋪設了康莊坦途。

認非為是 棄非就是

馬英九的「是非概念」與「選擇手法」在從政之初,應該是相當沉潛的、低調的。直到1990年,中國國民黨發生了二月政爭,馬英九為了護衛國民黨的法統政策(冠冕堂皇的理由是:中華民國憲法不容改變),反對民主的總統直選;他是一個接受西方現代民主教育的人,為了中國國民黨政治利益的考量,選擇站到反民主潮流的一邊,堅決反對總統由人民直接選舉,堅決主張維持總統要由國大代表選出(即所謂的不倫不類的、半調子民主的「委任直選」)。因為馬英九以法統的「委任直選」為「是」,以全民直選為「非」,他選擇了他認為「是」的「委任直選」。

可是歷史卻跟馬英九開了一個玩笑,馬英九過完四十四歲生日的半個月的1994年7月28日,中華民國憲法通過修改,總統改為直接民選。馬英九的昨日的「是」,翻轉成為今日的「非」。事隔十八年之後的2008年,歷史沒有虧待馬英九,補償他成為中華民國第十二、十三任總統(第五屆全民直接選舉的直選總統),馬英九當年的堅決反對,後來反而選擇接受,一百八十度的反差,不知馬英九有何感觸?歷史嚴正地告訴馬英九,人類是共同體不是個人意志所能左右、決定的(修憲工程是最好的明證,憲法既然是由人做出來,當然可以由人作改變)。

選是成非 「堅持是非」

馬英九在1993年2月,出任連戰內閣的法務部長,到了1996年縣市議員選舉,因為「堅持是非」理念再度啟動,在全部883位候選人中將近四成涉嫌賄選被起訴,被人向李登輝處告狀,說這樣做會「動搖黨本」(幸虧不是動搖國本),同年6月,馬英九二度因選擇站到「是」的一邊,卻被改任為政務委員,由此可以證明「政治沒有是非,只有因果」的說法的真實性。政治要靠選擇,選對了吃甜果,選錯了吃苦果,馬英九得到了寶貴的教訓。

1997年四月間,台灣發生了重大的治安事件-白曉燕案件,五月初民進黨發動倒閣,要求行政院長連戰下台負責,再度觸動了馬英九「堅持是非」的神經,竟然選擇辭去政務委員的雞肋職務。

「歷史定位」找到了?

原本以為馬英九辭去政務委員,同年8月轉任政治大學政治系副教授,就與仕途絕緣,距離次年的1998年底的台北市長選舉尚有一年多的時間,許多人勸進他參選台北市長,馬英九將近一百次的說「不」,後來不知怎地(代數學的「負負得正」,應該是最正確的答案),他參選了,當選了,而且還連莊。

馬英九總算扮完八年台北市長、八年中華民國總統的角色,演技一流,褒貶不一。總結他連續十六年來政務推動的方針、策略、用人甚至言行等方方面面,驗證到他內心世界是與眾截然不同的,儘管馬英九頭戴鋼盔,跌跌撞撞,爭議性話題不斷,偏偏有很多事情都可列為經典傑作,不免令人懷疑他如果做為演藝人員是否比做為政治人物會有更多的揮灑空間,有更高的藝術成就?然而馬英九要追求的終極目標是「歷史定位」,以演藝人員與政治人物的歷史定位相比較,馬英九應該會選擇後者。

馬英九是道地的中國人,儘管李登輝在馬英九競選台北市長時,拉起馬英九的手,宣稱「馬英九是新台灣人」,但實際上的馬英九,在台灣內部強調「九二共識」,而在2015年11月7日,馬英九與習近平進行兩岸分治66年以來,兩岸最高領導人首次會面時(馬英九朝思暮想的「馬習會」終於圓夢,堅定馬英九一心想望的「歷史定位」的信心),「一中各表」四字,始終沒有從「馬」英九的「嘴」裡講出來。

始終如一 個性反覆

馬英九懂得如何巧妙運用陰陽易理,於是他心裡想的,嘴巴說的,和實際作的,未必有邏輯性的連結,前後可以不一致,左右一定要平衡。從他喜歡說一些顛三倒四、前言不搭後話、顧左右而言他,無厘頭的冷笑話裡,透露出他缺乏同理心、高度自戀、執拗的內化傾向的訊息,但他的表面功夫一流,有把握時,泰然自若、不動聲色;無把握時,不是毫不回應,就是強詞辯解。

馬英九自總統神壇下來變成前總統,搬回文山區老家,照樣由隨護陪同慢跑,伏地挺身,一般人以為他卸下領導人的光環心態,由絢爛歸於平淡。殊不知他卻在520交接後未久即向總統府申請於6月15日去香港(中國領土)演說(此事今年一月下旬已接受邀請,交接當時應可告知新總統蔡英文,可是事情隱藏四個多月才曝光),總統府基於時間匆促及國家機密保護法等考量未予同意。猶記得馬英九提出申請時還展現風度稱一切尊重府方決定,遭拒後的馬英久卻提出質疑,前後判若二人,馬英九在任時經常高調宣稱都是依法行政,現在別人也依法行政,做出不如他意的決定,他還說三道四表示不滿,馬式的「尊重」淪為場面話,了無誠意,更缺誠信。馬英九反復無常的個性昭然若揭。

何不走出是非、選擇圈?廣告

馬英九的人生,正如其「馬」姓的寓意,一路以來地「馬不停蹄」-從香港到台灣-美國-台灣-總統府-行政院-政治大學-台北市政府-總統府-馬辦,在台灣的大草原奔馳,予取予求,享盡榮華富貴。如果他的人生想劃下完美的句點,不是他一個人說了算,因為每個人的命運都會受到「無形共業」的支配。

前總統馬英九和任何人一樣,是人生的過客。假如他能「選擇」從「是非圈」走出來,從此心如止水,安享恬靜的餘生,則台灣幸甚!馬英九幸甚!

如果前總統馬英九還是那麼在乎他的「歷史定位」,無妨把餘生精力放在提升「文化」層次方面(完全捨棄政治方面),把中國與台灣文化精緻化(中國文化和台灣文化的比重為1:1,不分軒輊),以他的決心與魅力,一定可以一呼百諾,使得華夏文化能在廿一世紀發光發熱,為國家為民族為永續的後代子孫開拓一條文化的香榭大道。歷史必定會前總統馬英九「訂位」,屆時他為變成「馬前的總統」(眾人會以他馬首是瞻),再也不必汲汲營營去求勞什子的「歷史定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