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攜手東南亞 共創亞洲韌性藝文圈

圖: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蕭新煌董事長開幕致詞。

新聞中心

【藝文資訊/綜合報導】全球疫情持續延燒,不僅衝擊公衛及政經環境,也重創藝文產業。有鑑於此,長年聚焦亞洲文化交流的湄公河文化中心與臺灣亞洲交流基金會(簡稱台亞基金會),攜手文化部、美國梅隆基金會(Andrew W. Mellon Foundation)、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亞洲中心(Asia Center, Japan Foundation)及亞洲藝術管理會議(Asia Arts Management)等重要夥伴,於20日聯合舉辦「後疫情時代的亞洲藝術與社會行動」(The Future of Art and Social Action in Post-Pandemic Asia)線上論壇,吸引超過百位國內外專業人士與會,共同探討亞洲藝文發展的疫後挑戰、區域前景與韌性基礎。

 

本次論壇為「脈絡探索:亞洲藝術與社會行動」(Revealing Contexts: Art and Social Action in Asia)國際會議的首場活動,在接下來兩天(21-22日)將有20個場次,邀請超過40位亞洲藝文工作者擔任與談人,探討湄公河藝術行動、緬甸和平詩歌及寮國影像人才培育等議題。許多亞洲藝文團體也將同步舉辦10場實體活動,在各自國家共襄盛舉。

 

湄公河文化中心董事長Richard C. Helfer博士為論壇揭開序幕,感謝文化部支持國際生活藝術組織(Living Arts International)在台設立辦公室,促成亞洲藝文社群的鏈結與合作。台亞基金會董事長蕭新煌博士同樣強調建立亞洲夥伴關係的重要性,期待新南向藝文交流彰顯以人為本的精神。

 

圖:湄公河文化中心董事長Richard C. Helfer及執行長Prim Phloeun開幕致詞。

本次論壇探討亞洲藝文圈如何透過網路科技、藝術創作及青年運動凝聚團結能量,邀請台灣、菲律賓及印尼重要藝文工作者與學者進行跨國對談,包括國立陽明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教授楊子樵、印尼若扎克城市研究中心(Rujak Center for Urban Studies)共同創辦人Marco Kusumawijaya、菲律賓責任治理與永續行動公民組織(Pagasa People for Accountable Governance and Sustainable Action)發起人Katrina Santiago、台灣獨立策展人高森信男,以及台菲新二代導演鄒隆娜。

 

圖:圓桌論壇(左至右):楊子樵、鄒隆娜、高森信男、Katrina Santiago、Marco Kusumawijaya。

(菲律賓藝文團體Baryo Balangaw Creative Initiatives收看圓桌論壇)

本論壇也播放音樂節目《南國悲歌:柬埔寨安魂曲》(Bangsokol: A Requiem for Cambodia),呈現台灣、柬埔寨、美國與澳洲藝術家對1975年赤柬大屠殺的緬懷,並提倡區域和平的價值。在文化部支持下,《南國悲歌》近期重新演繹,並在澳洲、美國、法國等多國完成巡演且獲得高度評價。

 

本次論壇是台亞基金會與湄公河文化中心去(2020)年調查計畫的延續。藉由訪談台灣、柬埔寨、印尼、馬來西亞、寮國、緬甸、菲律賓、泰國及越南等9國藝文工作者,台亞基金會與湄公河文化中心在外交部《光華雜誌》的支援下,發布專文〈大疫情時代下的挑戰、重生與展望:東南亞藝文工作者調查〉,已譯為英語、日語、泰語、越語及印尼語版本,期待深化台灣與國際讀者對東南亞藝文發展的認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