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訊】臺灣文學獎創作獎贈獎典禮今(29)日在國立臺灣文學館舉行,贈發劇本、臺語、客語、原住民華語文學4種創作獎。今年是首次將臺灣文學獎「創作獎」獨立於「金典獎」舉辦贈獎典禮,更加彰顯文學創作前端潛沉心力及各種母語書寫的特質。
文化部次長蕭宗煌表示,8大藝術裡文學是源頭,文字可以被串起,說成故事,寫成劇本,也能用文字,傳承人生中第一個聽到的聲音,「那是母親的話,我們的母語」。文化部會持續推動臺灣文學獎創作獎,鼓勵更多人投入創作。
劇本創作獎得主1位,獎金30萬元。母語創作部分,臺語、客語、原住民華語文學獎項皆分為新詩、散文、小說3種文類,9位得獎者各獲贈獎金10萬元。
「劇本創作獎」由馮勃棣《蘑菇》獲贈,評審團認為《蘑菇》天馬行空、驚世駭俗,創造力無遠弗屆,細膩辯證一對母子消耗掉倫理中所有最理所當然的輪廓,將極端寫實、荒謬、超現實、魔幻寫實的美感融合。得主馮勃棣認為人生的邏輯比戲劇理論難,埋首創作其實是在選擇一條簡單的路,但願這個獎能給《蘑菇》中的母子一個安慰,他們的相恨與折磨獲得殊榮了!
「臺語文學創作獎」新詩得獎作品杜信龍〈你留佇桌仔頂的紙條仔〉書寫香港反送中事件,由父親看到維多利亞港漂浮起女兒的屍體,再說到自己的懦弱與繼承的意志,具有石破天驚的感人力量。杜信龍覺得每次用母語書寫,不知是否替它延續了幾口氣息,但最重要的是讓自己與這片土地還連結著,而這首詩,若能推廣母語及引起更多人關注香港的情勢,或許這才是對我最大的獎賞。
臺語散文得獎作品林連鍠〈望後冬〉觀察細膩、場面寫實,刻畫感情層面有感染力,因此受到評審肯定。林連鍠說,我父母親是很典型的農夫,不曾說出愁苦,卻寫在臉上,轉烙印在我幼小的記憶,隨著歲月轉化成寫作的素材。我決定寫下來,讓那些真實的感受再次活躍。
臺語小說由陳正雄〈毋-捌–ê〉得獎,作品書寫臺灣底層社會非常到位,是標準的自然主義小說寫手,把最下層身心破碎者的生活表現出來。陳正雄說,比賽對我來講,是在一段時間壓力內,要求自己交出成績。得獎當然開心,更重要是作品的完成。
「客語文學創作獎」評審團指出,客語散文今年投稿只有2件,由較優秀的〈兩分地〉入圍,但文字尚有精進空間,所以得獎者從缺,並決議將獎金和獎項移到小說,因此今年客語小說有兩位得獎者。得獎者張?明〈1945.問仙〉寫出臺灣人民從對日抗戰,到年輕人被國民軍政府送去大陸參加國共內戰的悲情,以及228事件、戒嚴、白色恐怖時期種種殘酷,藉由一位母親為兒子到處求神問卜的坎坷心路歷程,情節感人;第二位得獎者林彭榮〈啞伯?田〉娓娓道出「啞伯」河邊的田地,歷經洪水沖毀、地主佔領河川地、開墾耕田,直到被兒子賣給砂石商,再被政府徵收開闢道路等大小事情,文字流暢。張?明表示,歷史可以透過道歉、和解、原諒,但卻不容我們忘記,希望教訓永遠被記住,未來永遠平安;林彭榮表示,有感於自己的阿公是一個啞巴,因此創作出〈啞伯?田〉,期許以這篇作品獻給天上的家人。
客語新詩得獎作品傅素春〈無?在〉將老屋邊蓮霧樹、粄葉樹等客家特色風物入詩,留存父母傳遞的四縣腔客家話,深具文化傳承的價值。傅素春表示,用客語寫現代詩是一種挑戰,這是我第一次用客語寫詩,希望有更多人經由客語創作看到不一樣的人生樣貌。
「原住民華語文學創作獎」新詩得獎者邱立仁〈有光的地方〉,以素樸的文字、溫柔的情感和光影閃現中的剎那與永恆,捕捉了評審的目光。邱立仁說,這首詩源自一個深刻的感觸,那是我看著50到70歲的學生向部落的耆老學習的場合,當時為他們拍照的感動,我寫成了文字,成為了作品。
原住民華語文學散文得獎者程廷〈家的流速,回家或離家的沒語季〉寫的則是低下頭來埋頭苦幹尋常度日,即使有無言以對的時刻,也要歛眉微笑,幽默相待。程廷表示,因為自己同志身分與家人多有摩擦,而這篇作品便是在描述親人間的關係。
原住民華語文學小說得獎作品陳宏志〈Puniq Utux〉成熟有力,從一件孩子找爸爸回家的村中小事,一路不著痕跡的鋪排出生活、生命和文化交織匯流成的「Puniq Utux」(鬼火)。陳宏志說,文學是難以述說的衝動,有點像夢,由於身分的不同,促使我必須更加關注自身的處境,而身分是什麼?尊嚴是什麼?我還在摸索中,我會將這份榮譽獻給我那些可愛的同胞。